时间:5370-10-13 16:02:55来源:凯叔讲故事
作者 | 北溟
前几天,朋友小凌和我诉苦:“我家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真是愁死我了。”
原来,她陪孩子画画的时候, 孩子有几笔画的不好,想要拿橡皮擦掉重来,却因为不会用橡皮开始发脾气。
一开始,她还耐心地慢慢引导孩子:一只手按着纸,一只手用力擦就好了呀。
可孩子试了几次,不是纸皱了,就是擦不干净。最后,孩子干脆把纸笔扔了一地,大哭了起来。
小凌说,她的内心特别崩溃: 连用不好橡皮都要哭,心理这么脆弱,以后遇到更多问题可怎么办?
小凌的担心不无道理。
那些遇到挑战时,选择退缩、放弃的人,在入学、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了苗头:
小时候搭积木、玩拼图,一遇到困难就不玩;
上学后,遇到难题就退缩;
生活中,遇到挫折就崩溃……
我们都希望孩子遇到问题可以冷静处理,沉着应对,而不是轻易放弃,但到底应该怎么做?
孩子不是输不起,是怕“不被爱”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一遇困难就逃避,是因为输不起。其实,孩子不是输不起,而是怕“不被爱”。
孩子“输”了的时候,父母的做法和态度决定了孩子对待失败的心理感受。
在亲子综艺节目《亲爱的小课桌》中,来了个“别人家的孩子”——徐敬凯,刚上一年级的徐敬凯有着超乎同龄孩子的自律。
当其他小朋友吃完饭,开始玩耍时,徐敬凯却一声不吭地回到桌前开始埋头写作业。
但是,写作业时,徐敬凯害怕审题错误,总爱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
在一个才艺表演环节,孩子们都积极自信地表现自己。很会跳舞的徐敬凯,依旧拒绝表演:“不要!”
后来,徐敬凯一个人来到了叶一茜办公室门口,经过开导,他才说出了心里话:也想表演,但怕做不好。
为什么孩子这么害怕“失败”?
原来,他有一个虎妈,为了不让儿子落后,徐敬凯妈妈给他布置了大量作业。一个寒假,年仅7岁的徐敬凯就做了376张试卷,而且,只要偷懒、错题、不仔细就要加罚试卷……
因为不允许出错,慢慢地,孩子就失去了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在通过大人的“反馈”来评价自己。父母的评价是孩子自信心形成的基础。
当孩子赢的时候,我们总是兴高采烈地祝贺他 。
孩子输的时候,虽然我们嘴上说“没事啊!宝贝,输了也没事。”可是满脸的失望却藏不住。
赢时的风光和输时的惨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就会在心底告诉自己“我不能输,我要赢。”
只有我们多重视过程,不过度强调结果,让孩子感受到,无论是输还是赢,正确还是出错,爸妈都是支持我,爱我的。
孩子在经历困难和挫折时,才会拥有挑战的勇气。
不做“全能”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很多父母,总希望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无所不能”的一面, 自己动手能力差,就不带孩子做手工;孩子的问题回答不上来,就偷偷查资料,或者干脆回避……
其实,做个真实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时不时展现自己的“无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去年,数学老师奖励了女儿一个孔明锁,她特别兴奋地试着自己打开。发现根本不行,就生气地扔在一边。
我接过了孔明锁,试着拽了好几根,都纹丝不动,就仔细端详起来。
孩子在一旁看我似乎也不行,就凑过脑袋来看,看了一会和我说,“妈妈,我来试试看”,她又把这个东西拿过去,自己在那里尝试打开。
就这样,我们俩轮流尝试着、努力着。
折腾了一个下午,最终,孔明锁终于被她打开了。
她欢呼雀跃地说:“你看,我打开了,哈哈。”
如果我三下五除二替她打开,再加上一句鼓励:“你看,挺容易的,只要你不放弃”。
恐怕,她永远都不会再去碰那个玩具。
当孩子看到,父母努力的过程,他们才能明白所有的回报都需要努力,才会更愿意去尝试。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们曾做过一个实验:
找来了一些15个月大的孩子,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孩子都会看到一个大人从门上拔下一把钥匙。
唯一不同的是,第一组的孩子会看到大人一开始无法完成,需要努力30秒左右才能成功。
而第二组的孩子看到的是,大人一开始就轻而易举完成了。
之后,这两组孩子同时被给了一个玩具,在玩具的顶端有一个假的开关按钮,而玩具的底部隐藏着一个真正的开关按钮。
每个孩子拿到一个音乐玩具,就开始自己玩。
科学家们在观察中发现:第一组的孩子尝试按开关的次数要比第二组高出将近一倍,自己研究玩具的时间也比第二组长了一倍多。
大人们为了目标不懈努力的行动,告诉孩子:对待“难”的态度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
生活处处有挑战,培养孩子永不言弃的品质,就是从这些日复一日琐碎小事中磨练出来的。
换一种思维,换一种结果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孩子产生差距真正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不同的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常常害怕失败,而拒绝接受挑战。
而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做事不容易放弃,他们相信困难和失败只是帮助自己进步的挑战,面对挫折时复原力也更强。
学业、事业成功的孩子往往是那些有着成长型思维的孩子,那些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发展潜力常常受到限制。
Dweck教授的研究结果还证实,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
在接受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育和训练之后,South Bronx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短短1年的时间内,数学的测试成绩就从垫底迅速上升到纽约州第1名。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成长思维?
转变说话方式
当孩子感到沮丧,想要放弃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换成一个更积极的说法。
比如,当孩子孩子考得不好时,可以用“我们一起先看看错在哪”代替“为什么考得这么差”;
当孩子遇到难题时,可以用“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做这道题”代替“这太难了”;
当孩子犯错时,用“错误能让你变得更好”代替“你错了,要改正”。
神奇的词语“还”(yet)
Dweck教授提倡,我们在和孩子说话时,将“Yet”加在句中,换成中文就是“还没”的意思。
符合成长型思维心态的“Yet”,在孩子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带来的心理暗示可能超乎我们想象的强大。
所以,如果孩子说“这个我做不了”,请教会他加上yet:
“你不是学不会,你只是现在还不会而已。”
“你不是搭不好积木,你只是现在还搭不好。”
“你不是想不到解决方法,你只是暂时还没想到。”
一个小小的“Yet”,让孩子们发现:他只是现在还做不了,但下次会做得更好。
成长型思维,会告诉孩子,学习从来没有“到此为止”,随着时间的变化,眼前的挫折和失败,只不过是我们经历的正常过程而已。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到一个名词:心理免疫力。就是说,当我们碰到一个困难,解决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问题,我就会主动解决。
只有翻越过困难,孩子才会真正有信心解决问题。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不能每次都冲在前面帮他解决,也不能强势地把他直接推到困难面前,硬碰硬。
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就是陪着他们成功一次,又一次……
作者:北溟,教育学硕士,爱教书育己,也爱与你分享育儿路上的点点滴滴。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0-10-13 10:16:03
2020-10-13 08:16:04
2020-10-12 20:16:49
2020-10-12 18:16:04
2020-10-12 16:16:04
2020-10-12 14:16:04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0-10-13 08:16:28
2020-10-12 20:16:28
2020-10-12 18:16:21
2020-10-12 12:16:26
2020-10-12 08:16:25
2020-10-11 20:16: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