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08 20:16:36来源:窈窕妈妈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前几天去朋友家,朋友正看着女儿玉玉画画。玉玉今年4岁,一脸委屈的盯着画纸,迟迟不动笔。“妈妈,我不会画……”
朋友有点生气“这么简单,怎么能画不出来!”玉玉画了两笔,又说“我画的不太好看,不想画了……”
朋友鼓励她“画的不错,要相信自己。”玉玉又画了几下,突然抬起头来“妈妈,我画错了,想换张纸。”
朋友蹭的一下站起来,刚要发火,我赶紧上前把她拦了下来,让她先喝杯水。
朋友跟我吐槽:“一遇到点困难,还没开始就说自己不会,尝试几下就要放弃……”
现实中这样“畏难”的孩子其实并不少见。
什么是畏难?
孩子遇到有些挑战的事情时,总是逃避、退缩,不敢尝试,甚至直接放弃,这种行为被称为畏难。
在心理学上,孩子畏难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
刚开始学画画的孩子,觉得画圆很难;刚开始学数学的孩子,觉得加减法很难……
别说孩子,我们大人也常常会有这种心理:“这个好难啊,还是算了吧……”
蔡康永曾写过: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畏难,是人自我保护的本能,就想呆在舒适圈中,不愿做出改变。
对于孩子来说,一旦踏出舒适圈,就会面临很多未知的风险,这给了孩子极大的不安全感,所以会产生畏难的情绪。
可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果畏难成为习惯,那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局限,容易缺乏自信、懒于思考、心理脆弱。
有句话说得好:“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自己的畏难情绪往往成为了第一块绊脚石。”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畏难行为?
根据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数据研究发现:32.5%的孩子害怕困难。
孩子出现畏难行为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家长期待太高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高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家长总要求孩子做出一些家长觉得简单,但孩子能力达不到的事情。
当家长的期望孩子总是做不到时,就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失去自信。
原因二:孩子总被否定
有时当孩子自己兴致勃勃的想要去探索、尝试时,家长却总觉得孩子不行,时常打击孩子。
孩子尝试洗碗时,“这个你不会,好好学习就行了。”
孩子犯错时,“你怎么这么烦人啊。”
孩子考试成绩落后,“你怎么这么笨啊。”
家长的负面标签,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
不仅打击了孩子积极性,也丧失了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原因三:缺少独立解决事情的机会
现在许多父母总是溺爱孩子,什么都为孩子安排好。
遇到什么问题,赶紧帮孩子解决。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缺少独立思考、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遇到困难,就不知该怎么做,畏首畏尾。
原因四:孩子自尊心强
有一类孩子平时不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是因为害怕失败。
这种孩子,通常平时受到表扬太多,“我家宝贝真聪明。”“宝贝你最棒。”
或者家长在教育中过度关注结果,忽视过程。
他们通常自尊心较强,为了保持自己“聪明”的形象,害怕自己会丢脸,所以不敢尝试困难的事情。
这是思想出现了偏差。
怎样走出畏难?
面对孩子的畏难情绪,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方法一:接纳畏难情绪,和孩子统一战线
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时,我们不要急于纠正或否定孩子的感受。
更不要说这样的话“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你都不会!”
因为大人眼中的简单,对孩子来说其实很困难。
作为家长,我们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不能总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评判孩子。
面对遇到事情就退缩的孩子时,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的畏难情绪,
告诉他:不要着急,可以慢慢来。
比如:“这个确实有点难。”“你是第一次骑自行车,肯定有点害怕。”
先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再陪孩子一起面对。
“我们一起来试试怎么样?”“爸爸在后边帮你扶着自行车,保护你。”
父母的每一次接纳和鼓励,都给了孩子迎难而上的勇气。
方法二:合理安排目标
我们给孩子目标要合理,是孩子目前可以实现的,或者努努力就能达到的。
可以先给孩子定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一步步的完成,拆分难度。
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曾2次夺得世界冠军。
记者几次问他:“你凭什么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
他回答道:“凭智慧取胜。”大家都不相信,觉得他故弄玄虚,毕竟马拉松考验的是体力。
后来他在自传中写到:“每次比赛前,我都要将比赛路线仔细的勘查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个标志是一家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公寓。这样一直到赛程的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冲刺的劲头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
40多公里的路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而轻松的跑完。
起初,我并不是这样做的,而是把目标一下子定在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就觉得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吓倒了。
大的成功,由小的目标铺垫而成。
每一次的成功,孩子的心理都会产生满足感,也就能勇于接受下一个挑战。
方法三:多给孩子独立表现的机会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峻峰的人”。
要想让孩子不断攀登命运的峻峰,我们要做的是放手。
疫情期间,因为儿子想要零花钱,日本的一位妈妈提出了承包晚饭的挑战。
每天给儿子1000日元(约合人民币65元),剩下的钱当做他的零花钱。
从买菜,处理食材,到做饭,这对15岁的儿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刚开始,儿子做的饭是看着不太熟的猪肉和水煮意面……仅限于“吃不死人”的程度。
但家里人并没有嫌弃,不过儿子可能觉得自己的饭不是那么好吃,开始研究起了菜谱,做饭水平也开始突飞猛进……
56天后,儿子已经可以信手拈来做一顿大餐,甜点更不在话下。
因此在生活中,一些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家长不要包办太多。
可以经常给孩子布置一些合适小任务,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
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一件事后,孩子不仅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大大增强,也在实践中学会了思考,掌握了技能,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就能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方法四: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对既定目标和成果所需能力的确信。
也就是说,拥有自我效能感的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变得越来越好。”
因此拥有自我效能感的孩子,更愿意接受困难的任务和挑战。
在成功发明灯泡之前,爱迪生足足失败了1600次。有人会挖苦他,已经失败了那么多次了。
但是爱迪生听后都会笑说,“不,我已经成功发现,有1600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所以想要孩子勇于面对挑战,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首先,我们不要过度关注结果,评价时不要总说“你真聪明”“你真棒”
而要多关注过程中孩子的品质,如努力,坚持等,并给予适当的肯定态度。
“你终于通过努力,学会了游泳,妈妈真为你高兴。”
其次,不要怕孩子犯错,多鼓励孩子在困难中总结经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正如爱迪生所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做好这几点,我相信孩子遇到事情时,一定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有勇气去挑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当孩子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那一刻,
眼中一定有最明亮坚定的光。
天空虽有乌云,但乌云的上面,永远会有太阳在照耀。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1-10-08 20:16:30
2021-10-08 19:46:25
2021-10-08 18:46:25
2021-10-08 18:17:39
2021-10-08 18:17:00
2021-10-08 17:46:26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1-10-08 19:46:27
2021-10-08 18:46:28
2021-10-08 18:18:06
2021-10-08 18:17:20
2021-10-08 17:46:28
2021-10-08 16:46: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