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9 18:16:09来源:小十点sdkid
文 | 么利华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假日里头,家长们整日和“神兽”在一起,时常感觉“百感交集”,“一筹莫展”。
各路专家支招,长辈也纷纷插手,建议父母贯彻“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育儿大法。
毕竟,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堪称祖传妙方。
而且很多父母的确日常也用了,发现这个法子好像的确好使,能降服“神兽”。
但是,以这样的育儿方式,究竟会养育出怎样的娃?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家庭教育中的“红脸”和“白脸”。
“红”和“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美剧《成长的烦恼》中,迈克想要去参加一个活动,正值妈妈新近返回职场,爸爸在家工作。
迈克找爸爸商议,爸爸问:“如果是妈妈会怎么回复?”迈克支吾。
爸爸说:“你妈妈会说不同意”。
迈克说:“对,就这几个字”。
爸爸郑重地告诉迈克,他不希望迈克是为了绕过妈妈才和他商议。
但现在的确是爸爸在管理这个家,他有他的想法,他希望迈克能为15岁的自己负责。
爸爸没有回避,直接告诉了妻子两人在此事上存在分歧。妈妈认为15岁的迈克还不能为自己负责,坚决反对。
经过充分交流,二人尊重彼此想法。爸爸说服了妈妈,让迈克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结果迈克因朋友喝醉不醒,15岁的他独自开车并刮了一辆警车……
去警局带回迈克后,气急的爸爸跑回房间,独自发火。
带入地想一下,如果你是妈妈,原本不同意爸爸的决定,此刻是埋怨还是安慰对方?
是的, 剧中的妈妈没有埋怨,而是试图去理解并安慰了自己的丈夫。
平息了怒气的爸爸找迈克谈,并将自己16岁时做的蠢事和迈克分享。帮助迈克卸掉内疚感。
我们看,妈妈在这个事情里似乎是唱“红脸”,爸爸是“白脸”。
但无论对意见不一致的处理,还是最终的一起面对,他们二人始终是试图沟通而不是彼此对立的。
这给了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作为父母,我们彼此可以养育方法、观点不同,但作为父母终究是要一起面对。
在事情来临时携手,而不是互相指责埋怨。
从这个角度看,“红”、“白”之分可以是意见的分歧,但最终的结果是要一致的。
可以都是“红”,可以都是“白”,也可以是“红”“白”中间地带――“灰”。重要的是双方互相体谅,知道彼此目标的一致。
那么,“红脸”、“白脸”意味着什么,人们对其分裂的看法是怎么来的呢?
“红脸 ”和“白脸”背后的秘密
“红脸”“白脸”可以指的是父母双方,也可能是上一辈和下一辈,总之是角色、代际间的分工。
曾奇峰老师说,父母这个轴要足够长,把老人挡在外面。意即核心家庭的边界要清晰。
假设边界不清,“红”“白”可能是代际间的分工与不同。
比如吃饭时父母要求孩子按时吃,不吃就饿着,而老人偷偷给吃的或追着喂。在这件事上,父母就承担了“坏”。
由吃饭推及睡觉或生活其他,规则、边界是无从树立的。
也许孩子会透过成人间本已有的矛盾或者通过无意识制造矛盾让自己得利。甚至钻空子逃避问题。
有多少被老人宠溺养大的孩子毫无规则意识,并不是父母完全不在身边,而是父母退位,将主导权给了老人。
如此,“红”“白”承载着代际间养育理念的不一致,一个打一个护,制造着关系中对立的矛盾,也制造出孩子混淆的价值观。
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案例。一个孩子成绩很好,毕业后姑姑帮忙去了银行。后因私拿公款被银行开除。
姑姑找到李玫瑾,说孩子家中并不缺钱,怎么会这样?
李玫瑾回应,孩子应该是由于家庭中管教理念的不一致,发展出了双重人格。比如一方宠溺,养育了无耻,另一方严格,养育了恐惧与害怕。
被严格的一方养育则处处表现得很好,孩子将此迁移到陌生环境呈现“好”。而当独自一人,本性中自私的部分就出来了…..
这和男孩爸爸长期在外,虽缺位但对孩子很严格,妈妈独自抚养,孩子所有要求都满足的真相吻合。
孩子的内心是成人造就的。父母间的冲突会内化为孩子内在的冲突。
顺着这个思路想,无论是代际还是父母间的“黑白脸”都会内化为孩子内在的冲突,制造孩子内心的不安。
也许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红”和“白”的夹缝中生存。
认为父母的矛盾是自己制造的,都是自己不好,于是内在得到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信念,自己无法接纳自己。
也许你会说,有时只是父母在表演“红”和“白”两方,并不是真的有矛盾。
但我们需要明白,9岁前的孩子没有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不知道成人是表演、开玩笑还是真的有矛盾,也不会区分应该在哪些事上有规则,可以在哪些事情上忽略。
“红”和“白”下,他们无法内化规则,但会不经意间内化曾经关系中父母的“红”与“白”。
因为孩子会在任意时刻抓取父母无意间的言行,并全盘接收、模仿并内化。
“红”和“白”对立的权力之争
前面讲了,对一件事的想法,感受,处理不一致,无可厚非。
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养育方法的高度不一致出现的对立冲突和矛盾背后的部分。
她也许是成人间无力处理的关系中的矛盾和焦虑的投射。
亦或是成长中的“我”要被看到、被关注、被重视的强迫性重复表达。
“红”“白”是输赢、对错的比拼。是权力之争。
我想起一男性来访,事业小有成,但经常过度自责,面对权威控制不住的慌张,导致他常在权威面前表现失常。
翻开他的成长,从小爸妈无暇顾及兄弟二人的成长且经常吵架。爸爸高压严厉,妈妈软弱没边界,常背地里当着他的面抱怨爸爸。
他无奈于爸妈间的关系,从小就背负着倾听妈妈,但又不知如何安慰妈妈的重负。
当在咨询中,他一点点看到,原来他背负着软弱妈妈的愤怒,背负着太多想象层面对爸爸愤怒、攻击的表达;
以及想要靠近爸爸,得到爸爸的认可的愿望时,他也逐渐地清晰了自己和权威相处中那些隐藏——
潜意里无法表达的敌意的攻击,以及用攻击表达的亲密,想要得到权威认可却又不知如何表达的不安。
他渐渐地理解了自己,理解了为何总要向咨询师求证“你说我做得对不”。
现实中,父母们将差异制造成“红”和“白”,亦制造了孩子内心无法调和的分裂。
他们无所适从,处于两难中。
一个女孩,家里有一个严厉的爸爸,一个温和事事满足的妈妈。
她成绩一向很优异,然而近两年,爸妈关系紧张且经常吵架,在父母闹分居且将离婚提上日程的当口:
优异的成绩突然间快速下滑,且她再也不想去上学。
是的, 也许你知道了,这是无比忠诚于父母的孩子,在用自己的问题维系父母的关系。
对于孩子,他们别无他法,只能动用最原始的方式。
比如生病,或者最能唤起当下父母的关注,如成绩不好、不上学等方法来呼唤父母调和彼此的关系了。
与其说是调和父母的关系,不如说让割裂的自己的内在不再那么痛。
这就是孩子,他们对父母的爱无比忠诚,且常用生命来提示父母回看自己的内在。
不用自责,第一次做父母,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做得不那么好。毕竟,作为父母,我们的感受、需要也需要被看见、被重视。
只是,成人间的冲突需要在成人的世界搞定。
网上有一个段子,一个主人养了一条狗,起名叫“别动”。这个主人经常使用的口令是:“别动,过来。”
结局是,这条狗疯了。
我想你听了这个段子,也许会想起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的画面,也会联系到生活中,当“红脸”和“白脸”的父母发出相反的指令,孩子会何等痛苦。
家庭中理想的画面是,父母稳定地在孩子身后,孩子目光向前,全然地做自己,向外发展。
如果父母经常意见不统一,孩子要回头、分神把自己投入父母关系中,向外、向内的探索就会受阻。
如此,要不索性听“红”或“白”的,受外界干扰,无法全然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在的感受和需求,失去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要不一直将能量投注于和父母“红”“白”的观点抗争中,破坏关系又纠缠于关系中。
二者都会降低生命被激活的程度。
父母是孩子的天和地,贬低任何一方,都是对孩子的内在进行切割,破坏其人格层面的完整,令孩子内在的安全感受损。
而孩子做错事,一方严苛指责甚至打骂,一方安慰。
长此以往,孩子只要熬住严苛的一方,无须通过自省来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就会错失成长的良机。
现实中的养育,“红”“白”的差异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作为父母的我们要记住:
我们深爱着我们的孩子。他们需要被温暖和抱持,需要爱,也需要规则。
不仅是孩子,作为成人的我们也需要爱和界限。
也许此刻,“红”和“白”在被认真对待的过程中,变成了“灰”,差异自然而然地就被用于制造和谐了。
-作者-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2-02-19 18:16:00
2022-02-19 17:46:28
2022-02-19 16:45:58
2022-02-19 16:16:49
2022-02-19 16:15:59
2022-02-19 15:45:58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2-02-19 17:46:31
2022-02-19 16:46:01
2022-02-19 16:17:14
2022-02-19 16:16:22
2022-02-19 15:46:01
2022-02-19 14:46: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