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育儿观念不同家庭矛盾不断?了解背后原因,才能促进家庭健康关系

时间:2021-06-24 18:16:55来源:虎妈潘潘

“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2021年最火热的电视剧之一《小舍得》真实地反应了“鸡娃式”育儿观念。但是现实往往比电视剧更生动。如今临近期末,孩子的期末考试复习,是家长检验自身科学管理是否达标最后的冲刺;同时,为了让孩子在下学期能稳稳赢在起跑线上,从现在开始甚至是提前一两个月便开始制定暑期“作战计划”。

在海淀妈妈、顺义爸爸等打着名校毕业人士以及名企工作精英带娃的光环,营造光鲜亮丽的育娃“都市传说”,往往触碰的是普通人日常带娃集体焦虑的敏感神经。

自2016年《小别离》讨论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的留学问题、2019年《小欢喜》谈论的是高考问题,随后《小舍得》的热播则聚焦于小升初的问题,2021年《小舍得》则开始了一场“拼娃修罗场”,掀起了一场一线城市中内卷式教育的大潮,以及一些家长本来持“放养”的育儿观念,也在不知不觉裹挟进这场基础教育的内卷中。

因此,网络上逐渐掀起一股脑洞大开的的创作热潮,把家长在在基础教育内卷中,给孩子打鸡血的行为称为“鸡娃”,并根据实际情况和特点不同分为“荤鸡”、“素鸡”、“自鸡”、“家鸡”等,孩子被分为“牛蛙”和“普娃”。

然而有家长在网上对这种鸡娃式教育仍保持着怀疑的态度:“我和老公对小朋友都没有特别的期待,唯一希望的可能就是希望她能有批判性的思维。

因此我们也尽量不会干涉她,对她进行“放养式”教育,保留她说‘不’的话语权,保留她哭闹的天性。她也可以成为‘野孩子’,只要她善良、快乐就可以了。”

其实对于“放养”和“鸡娃”的两种不同的育儿观念,其实鲁迅先生早在《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中就作出了经典的分析。

他提到: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同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蒽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日“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决不会跳跃。

虽然现在关于“放养”,不是像鲁迅先生提到的完全不管,更多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自家的孩子其实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而如鸡娃式教育会再度火热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育已经被包装成了一场资本投入的经济较量,孩子的成长被各种“KPI式”的数据考核指标所量化,育儿似乎转变成了一场资本的游戏,甚至有网友调侃说,今天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像“投资者与创业公司”的关系。

影视剧对鸡娃式教育刻画得栩栩如生,网友看得也津津乐道。社交媒体对“鸡娃”与“放养”谈论也如火如荼,时刻牵动着父母们关于育儿教育的敏感神经,究竟什么才是科学的育儿观的争论往往也时常发生在家中,但这背后忽略了一个社会问题就是新中产阶级的社会焦虑问题。

所谓的科学育儿观,隐射出阶级流动性问题: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四十余载,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独生子女的政策、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市场经济的秩序发生转变。

社会资源逐渐匮乏、竞争加剧、育儿成本增加、养娃经验的不确定性等等都加剧家长们育儿焦虑。加上革命的成就和时代的红利助推一批新中产阶级,结构性压力渗入这些年轻父母中,以爱为媒介传递给孩子密集型科学教育的紧迫感。

所谓的科学育儿观热议背后,其实隐射出社会阶层流动的隐蔽性问题。当代很多新中产阶级的父母都是经历过或者正在见证以及经历跨越阶级的人。

一方面他们要担负起赡养老一辈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还要担心自己的社会资本能否稳定保持,并且传递给下一代。

如今经济特权从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系统完成的——这已经是一个全球普遍的现象。

正如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副教授劳伦·A·里韦拉在《出身》一书中所写的

“收入较高且受过教育的父母会将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优势传给下一代,使他们在获得学业成功和高校入学竞争中领先一步。”

因此,在科学育儿并且稳定阶层双重施压下,孩子已自觉成为二代玩家开始了“鸡娃自鸡”。

但是这其中仍有不少虎妈猫爸或者虎爸猫妈产生了育儿观念的分歧,常常因为到底该“鸡娃”还是“放养”,闹得不可开交,也总是以沉默和无奈的僵局收场。

然而,育儿观念的分分歧又何止体现在学业上,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家庭矛盾升级。

参与教育的人越多,分歧就越复杂:

教育问题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其中包含着代际差异、观念分歧等诸多社会问题,参与教育的人越多,问题可能越复杂。

曾经有一位妈妈在网上分享她在育儿过程中,出现的家庭矛盾:“我女儿在一岁半的时候,家里关于把屎把尿产生分歧。婆婆不用纸尿裤,我知道她是心疼钱。可我给他们讲性教育,他们都说我有病。然后婆婆又把以前的矛盾都掰扯出来,导致家庭矛盾越来越多。”

我们也知道中国家长最忌讳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但是如今新时代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意识到这块两个缺失的教育,往往对孩子的成长轨迹非常重要。

一位网友曾分享过自己关于死亡教育的育儿矛盾:“我每次和孩子说死亡问题的时候,我老公都会在旁边像神经病一样看着我,他觉得这样会吓着孩子的,但是我认为死亡教育以及性教育都应该慢慢给孩子科普。”

育儿观念不同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的细枝末节中,往往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很多分歧,搞得一个家鸡飞狗跳,家里面总是争论不休、甚至是吵闹和谩骂。不少家长感到困惑或者焦虑:到底该怎么办呢?

我们不是靠讽刺家人和硬怼的方式来比出谁的育儿观点更合理、更科学,而是应学会沟通,以及真正令人信服的行动,慢慢在育儿的过程中达成共识。

家庭不是法庭,不是非要争出胜负:

无论想鸡娃教育还是放养教育,理智上我认为教育应在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性、自主性基础上,培养和引导孩子的自由意志、独立人格,帮助他们辨别和理解是非善恶,重视他们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虽然现实中对于的一般的家庭来说,似乎没有办法避开或逃过现有的一些教育制度的束缚,和育儿教育产生的分歧中。大部分家长会不由自主、潜移默化地陷入鸡娃教育的一系列量化考核标准和培养体系中,使家庭关系甚至是师生关系也越发复杂和敏感。

另外,在任何一个妈妈群抛出“你们家人们的育儿观点相同吗”,都会收获一波的吐槽。

比如,都2021年了,我家婆婆还给孩子穿18层;奶奶还给我给女儿穿开裆裤和咀嚼肉片喂养等等,这些育儿观念的差异也许都是激化家庭矛盾的敏感神经。

但是家庭不是法庭,并不是要分出胜负,在育儿这条路上,我们都是期待孩子能够茁壮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虎妈猫爸或猫妈虎爸还是长辈与晚辈之间,分出谁的育儿观更好、更科学,意义并不大。最主要的是互相尊重,相互学习,理性沟通,提前摆出育儿的底线,达成共识。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