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四岁宝宝以画赠别逆行护士妈妈:“坏妈妈,带上我的画,想我的时候看一看!”瞬间让人泪目......

时间:2022-01-17 20:16:25来源:人民微看点

关注

1月16日下午3点55分,一辆大巴车缓缓驶入上海市宝山区金勺路集中健康观察点。

扫码、测体温......身材矮小的张晓婷和同为90后的姐妹花同事们刚穿戴好防护服和护目镜,对讲机那头传来声音:“车辆已到,请准备......”听到指令,手脚利落的她们各司其职,有的为前来进行健康观察的人员登记信息,有的帮着保安为行李消杀,还有的逐一向前来健康观察的人员做宣讲......

(一)

没有迟疑,闻令必达!当了6年护士,张晓婷这位4岁孩子的妈妈清楚地知道白衣战士肩头的使命。当天早晨8点多,她接到增援集中健康观察点的电话后,转身来到小女儿跟前,摸了摸囡囡的羊角辫,“坏小柴,妈妈要去和病毒打仗了。”“去多久?”正在吃着早饭的小妞仰起头,话音里已经有着一丝不舍。

“三个礼拜。”听着妈妈的回答,小妞揉了揉鼻子,“好吧,你去吧!”随即抿了抿嘴,强忍着小情绪,扭头进了房间。

张晓婷抓紧整理了几件换洗衣物,拉上20寸行李箱,正要出门时,小妞从房间里跑了出来,“坏妈妈,带上我的画,想我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A4画纸被折成了小方块,晓婷接过画纸,来不及展开细看,匆匆塞进了行李箱,随即给了囡囡一个大大的拥抱,“宝贝要乖,过完年,妈妈就回来了!”

回忆着早上的这一幕,张晓婷终于忍不住,眼睛湿润,说话的声音也有些哽咽了:“一直告诉自己不能哭,要坚强,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身边,平时嬉闹的时候,我们会在彼此称呼前冠上一个‘坏’字,七分是发嗲,三分是撒娇。”

下午两点半,在接受了两个半小时的岗前加强培训后,准备进驻接下来的14天“战场”——健康观察楼了,张晓婷得空从行李箱里抽出了女儿的画,展开小画的那一刻,晓婷笑了:“这是昨天女儿画的,玫红色的房子,还有小花、蝴蝶......”稚嫩的笔触,暖暖的家园。

(二)

与张晓婷几乎同时接到任务的还有李靖怡,她们都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宝山分院。

身材高挑,梳着马尾辫,说话直来直去,颇有几分男孩子气的小李已经是第二次驰援金勺路集中健康观察点了。

1998年出生的她是此次紧急驰援小分队里最小的一位,可一回生两回熟,在车上,这位小妹妹已经给大姐姐们做起了要点提示:“解除医学观察人员离开房间后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消杀要细中再细,严上加严。”

上个月的驰援让这位看上去大大咧咧的姑娘见识了什么叫容不得喊苦喊累,“头一天就干到了深夜12点才下班,身旁的大姐姐,大哥哥们没一个懈怠的,更别说平时坐诊的科室医生,50多岁了,来到这里二话不说,背起四五十升的消杀仪就干了起来,把最苦最累的活给担了。”

前辈榜样在前,小李深感医务工作者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再次接到任务,她没有丝毫犹豫,就与父母告别:“今年没法和二老过年了,心里多少有些遗憾,可妈妈也是医务工作者,很理解,帮着收拾行李,送我出了门。”听得出,过了年才24岁的小李在男孩子气坚强的外表下,柔软的女儿心有着太多对父母的眷恋。

(三)

为人母,为人儿,为人父......在这个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集中健康观察点,与年幼的儿女说着要去“打怪兽”的“大白”们比比皆是。

“儿子又来问,老爸啥时候回家了......”家有6岁双胞胎儿子的张年芳,为张晓婷她们讲完两个多小时的岗前加强培训课后,这位集中健康观察点综合协调组的“大管家”才算得空看了下手机,“已经一个多礼拜没顾上回家了,还真有点想他们了。”

嘴上说想,工作脱不开身,最近上海疫情反复,张年芳早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今天又将是个不眠夜,预估还有100多人要被陆续转运到这里,每来一批,都得严阵以待,在现场做好协调工作。”

“老张今天又只睡了三个小时吧?”一句同事的问候,让记者仔细打量起张年芳,“熬夜已是常态,不过昨天有些特殊,来了急任务,这波疫情涉及的本土健康医学观察人员数量在不断上升。根据对入境和本土分类管理原则,昨天下午紧急接到任务,要把7号楼的106位入境隔离人员转运至其它集中隔离点,大楼腾空后接收本土健康医学观察人员。”

一间房配备一辆120转运车,从1月15日下午3点开始转运,直至16日凌晨2点最后一批人员转运完毕,紧接着开始的就是消杀,“任务太紧了,第二天下午就有转运大巴要将健康医学观察人员送抵7号楼,200多个房间,统一要做深度消杀,紧急调配人员来支援,不少社区卫生中心的医务人员白天才完成核酸采样任务还没来得及休息,又被调配到此,大伙真的都挺不容易的。”

当凌晨3点,得知消杀工作已告一段落,老张才放心地去宿舍眯了一会,“睡不踏实,6点对讲机那头就响了,早上8点,4号楼第一批转运车辆就来了。车辆从哪个口子进,测温、消杀等一系列准备工作都要提前做起来了......”

这样连轴转、披星戴月的日子,在已过半百的老张看来早已司空见惯,而在我们这些外人看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

集中医学观察人员14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带着好奇,记者中午跟着老张来到了腾空的7号楼。

“已经全部消杀完毕,下午4点前将接收首批人员。”一间房20多平方米,除了床,桌椅、网络、电视、空调均配备齐全。老张特意将记者引入卫生间,指着抽水马桶上方的一排暖气片式的挂架说:“电暖的,解决了隔离人员晾衣服的难题。”

根据大家的建议,集中健康观察点的服务也越来越细化,房间里渐渐放上了干湿分离拖鞋,每栋楼还辟出了一间特殊关怀房,“特别是一些残障人士,上了年纪行动不太方便的老人,会将他们安排在这间房间,墙面是软包的,还安装了监护摄像头,还有呼叫警报按钮。”

在张年芳看来,前来集中医学观察人员在此生活时间有长有短,小小20来平方米的空间成了他们短暂的家,“尽可能为他们的生活提供方便、暖心的服务,安全、安心度过隔离期,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正说着,老张话语稍有停顿,一只手稍稍扶了一下腰,“六月份搬器材的时候扭了腰,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犯了,实在没空上医院做理疗,网购了腰带绑上箍住腰,好了不少,忍一忍就过去了,没大事儿......”

(五)

离开7号楼,记者在解除隔离人员专用通道上看到一个拖着行李箱的高大身影。一问,戴着一幅框架眼睛的李先生(化名)高兴地告诉记者,“解除隔离了,一切安好。”

李先生是前阵子从天津出差回来后被告知需隔离。“疫情当前,配合肯定是第一位。”回想起这里的隔离生活,李先生笑了笑说,“每天照常云办公,手里好几个项目都脱不开手,每天视频电话会议不断,所以过得还算充实。”

说起难忘的,李先生不假思索地感谢起医务人员来,“我患有代谢方面的病,需要每天喝5升以上的水,头一天来隔离点,提供的水远不够,向医务人员反映了情况,没想到,几分钟后,工作人员就搬来了一大箱水,之后每天定时送达,一栋楼里住着一两百号人,个性化的需求他们都记在了心上,必须点赞!”

说完,李先生迈起轻快的脚步,向出口方向快步走去,直至化为一个点,消失在视野之中......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