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1 12:16:30来源:那群妈妈
网上有很多辅导孩子、处理孩子日常冲突时的视频。有的父母被气得大吼,甚至家暴。在一瞬间,情绪就被点爆。
所以,要说养娃最困难的事,我想是情绪管理。
最近有一档叫《你好,妈妈》的访谈类节目,其中陶虹就此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验:
如果说爸爸是一个家的顶梁柱,那妈妈需要做一个家的“定海神针”,牢牢稳住整个家庭的情绪。
1
厉害的妈妈,是家里的定海神针
育儿途中的挫败,就好像今年热播剧《小欢喜》里的宋倩一样,陶虹本人也一样经历着。
例如,女儿对各种乐器的三分钟热度。开始女儿想学钢琴,等到买了电子琴回来以后,孩子就把手往后一背,死活不肯练;那就学木笛吧。结果陶虹5分钟就可以学会的曲子,女儿练了半年也没学会;又开始想学大提琴。定制的琴拿回来了,练了两天,新鲜劲一过,又不想学了。
陶虹见女儿这么痛苦,说那以后再也不提学任何乐器的事儿了。
结果女儿说:不想学大提琴了,因为想学吉他……
陶虹还是不焦不躁,耐着性子劝女儿:“都是弦乐,大提琴练好了,吉他就更容易学了”。
事后,陶虹仔细反思了一下:“或许并不是练琴本身让孩子痛苦,而是孩子一直在重复一个有困难的事情,自己又在一旁情绪紧张地督促着,紧盯乐谱,纠正手法,孩子就难过去这个坎儿。”
从那以后,她就不这样做了。不久后,女儿的房间里又传出来了琴声。
这背后,不仅仅是育儿的知识,更是问题出现时的情绪管理能力。当情绪得到了管理,一切的反思和教育才可以水到渠成。
2
什么会阻碍我们成为定海神针?
做陶虹一样的“定海神针”式妈妈,对很多人来说,是有困难的。
原因是:大人习惯性将自己的恐惧投射在孩子身上。
恐惧主要因为这两点:
1. 恐惧失败
很多父母容不得孩子犯错,在他们心里:多犯几错次,就几乎等同于失败了。——他们扭曲了“失败”的含义。
无法容忍失败,背后是两个误区。
① 父母缺乏“空杯心态”:
理所当然认为,大人知道的东西,孩子也“应该知道”。
一旦发现孩子有一点和他们的预期不符,就夸大这种“不符”带来的恐惧,认为孩子糟糕得一塌糊涂。
② 父母把孩子的受挫当成是自己的失败,无法把自己和孩子分开,建立清晰的界限:
大人对于“失败”的错误定义,会导致他们一旦看到孩子犯错,第一时间是想着如何去惩罚孩子,来“长记性”,而不是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2. 害怕消极情绪
我们家孩子刚学写字时,常常写着写着就开始发呆,任我再怎么催促也不动笔,有时还会崩溃哭起来。
我以为她是在偷懒,急得我在旁边直跺脚。这时候,我的着急、女儿的崩溃弥漫在了整个房间。
我更急着想让她写完,以此消除我们的情绪,但不管我怎么威逼利诱,她就是不愿继续写。
但后来我冷静下来了。这时,我才发现她在写字时有个习惯:要跟我确认上一个字写得好不好,写得“好”了,才继续写下一个字。
后来我宽抚她:先不管写得好不好,认真完成就行。这时她的写字才真正地顺畅起来。
3
恐惧是如何在代际间传递的?
我们对失败、负面情绪的恐惧,大多源自我们童年经验的缺乏,这些缺乏由我们的父母传递到我们身上,再传递到我们孩子身上。
记得女儿刚从幼儿园毕业的暑假,总会突然闷闷不乐。
有一天她跑过来跟我说:“妈妈我想幼儿园了,我不想上小学了。” 但我下意识的反应竟然是想责备她:你太脆弱了。
好在我在责备之前,觉察出了我这种反应背后的信息:责备别人的脆弱背后,其实是不能接受自身的脆弱。
认为脆弱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当看到别人身上的脆弱,就忍不住想要去压制和打击。
回到女儿身上,其实她的“脆弱”,不过是对过去留恋罢了。
这再平常不过,即使大人在遇到环境改变时也会如此。于是我走过去抱着女儿,跟她说:“对旧的东西留恋,对新的东西害怕,都是很正常的事,就像刚去幼儿园你也会哭一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如果想念幼儿园,妈妈随时都可以带你回去看看。”
然后她就开始掉眼泪,不过哭了一会就平复了。
接受告别和适应新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一定会伴随着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是我现在想和女儿一起体验的过程。
而如果我没有察觉,消极情绪的背后原因,那我也会无意识地将这种恐惧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4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枚定海神针?
那需要怎么做,才能停止这些恐惧代际传递,成为一个“定海神针式”妈妈呢?
1. 正确地理解“失败”的含义
要知道,父母对“失败”的反应过程,会被孩子记下来,当ta下一次犯错时,就会复制父母的反应方式。
如果父母害怕失败,那孩子也会如此,害怕承担失败的责任,成为一个没自信没担当的人。
而如果父母允许失败,那结果就完全不同。
允许失败,就是允许试错,允许成长。
2. 改变对消极情绪的认知,学会处理消极情绪
任何情绪本身,并不存在好坏、对错。
消极情绪的出现,只是在提醒我们调整自己罢了。所以先理解和接纳,其次再引导。
所谓的理解接纳,就是去允许它存在,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她一起度过。
其实很多父母在育儿上,有情绪管理问题,大多因为理解亲子关系时有一个误区:把孩子放在对与错、输和赢的对立面。
但亲子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合作关系。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充当“同盟者”的角色。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建议,而不是火上浇油,才能解决问题,共同成长。
“我们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孩子。”一旦有了这个认识,想必育儿情绪,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了。
据我们粉丝反映,关注【那群妈妈】的妈妈更加年轻漂亮了、孩子更乖了、老公更爱她了……关注【那群妈妈】的爸爸更加帅气成熟了、孩子更上进了、老婆更体贴了……快来关注我们一起共同成长吧!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2-01-21 12:16:02
2022-01-21 11:45:58
2022-01-21 10:57:48
2022-01-21 10:45:58
2022-01-21 10:16:47
2022-01-21 10:16:03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2-01-21 12:16:30
2022-01-21 11:46:03
2022-01-21 10:46:01
2022-01-21 10:16:25
2022-01-21 08:46:00
2022-01-21 08:17: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