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7808-09-19 16:00:51来源:小十点sdkid
没有人能控制情绪,包括你
这几日,刷热播剧《白色月光》,被其中一个细节扎了心。
剧中,小宋佳扮演的女主张一是知名建筑设计师兼公司合伙人,又美又飒,事业有成。
老公张鑫是行走的“暖男”,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和5岁女儿笑笑的互动也总是其乐融融。
原本活在美好童话中的张一,却在接女儿回家的路上,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猝不及防。
她亲眼撞见了丈夫出轨!
那一刻,不甘、羞辱、愤怒……种种情绪一下子冲进脑门,她强忍着痛苦,无声地流泪。
坐在车后座的笑笑看到母亲的异样,也跟着啜泣。
一边是丈夫残忍的背叛,一边是女儿的弱弱哭声,张一刚开始还和颜悦色,轻声宽慰“笑笑,你别哭了”。
但到最后,她再也克制不住自己了,情绪如火山喷发般瞬间将她吞噬。
她一个急刹把车停到路边,便开始歇斯底里地咆哮,单薄的肩膀狠狠地撞击着靠背。
疯狂的发泄后,张一才回过神,意识到坐在后排的女儿。
画面里,女儿死死地抓着安全带浑身颤抖,眼睛里写满了对母亲的恐惧。
最让人泪目的是下一秒,张一像极了做错事的孩子,神色慌张地安抚着无助的女儿,生怕自己的鲁莽给孩子留下心灵的创伤。
“对不起,妈妈不是故意的。”
“笑笑,你别怕好吗?”
“笑笑,妈妈错了!”
“妈妈跟你开玩笑的。”
“妈妈是想逗你。”
……
当母亲后,仿佛只有“温柔而坚定”一种可接受的模式,任何崩溃都是天大的罪过。
有网友笑称,当母亲的代价就是要将所有的情绪都调成静音。
这两天,和好友叶子视频,听着她诉说的遭遇,眼圈也止不住地泛了红。
“我觉得,我最近,特别像个混蛋妈妈。”
说这话的时候,她垂着头,像个被判了刑的罪人。
原来,叶子这大半年被外派美国,当时不想和儿子分开,就索性带了过去。
谁知,一场疫情,打乱了所有的步调。
叶子是深夜哭着听完这通电话的,电话那头母亲哽咽着,艰难地说出几个字。
“叶子,妈妈以后没有爸爸了!”
叶子听完,眼泪就忍不住刷刷地往外涌。
“你外公不让告诉你,怕你担心。外公闭眼前,妈妈和他说了,现在断航,你回不来,他都懂的。”
叶子放下电话,几乎瘫倒在地板上。
她呼吸越来越急促,就快要窒息。
终于,她一声痛苦的撕喊划破了漆黑的夜,旁边房间的儿子听到后冲出房门。
她说那一刻,儿子被彻底吓懵了。
“你说,我这样是不是真不好?”
叶子一脸的哀愁和沮丧,看着让人不舍。
都说为母则刚,当妈后就顺势披上了坚硬的铠甲,再大的风雨都能顶,再大的磨难都能受。
只因有了软肋,有了一生想要守护的人。
可母亲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就像临床心理学家Philippe Scialom说的那样:
“当我们无法遏制情感时,当我们无法使用语言替代情感时,我们就会哭泣。”
既然没有人能控制情绪的产生,既然哭泣也是宣泄的一种本能,那不妨就放宽心,给自己解解绑。
父母在孩子面前哭,真的没什么丢脸。
憋死家长,不一定是保护孩子
台湾心理学博士、脑科专家洪兰女士在一次演讲中,给出这样的结论:
女性的情绪能量远远超过男性,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更有网友直白地形容:
母亲的情绪,就是孩子的天空。
母亲情绪阴沉,孩子的天空就轰雷作响。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育儿理念大多都是放过孩子,憋死家长。
可一味伪装出的云淡风轻,就是对孩子的最好的保护吗?
并不尽然。
热播剧《三十而已》中,有一个桥段,每次看每次难受。
一天清晨,许子言爬到妈妈的床边,小心翼翼地问她和爸爸是不是要离婚。
顾佳开始还不解,问他怎么这么问。
子言解释说,他看了那本《爸爸家和妈妈家》,也问过同学乐乐,甚至他还很笃定地说出如果爸爸和妈妈离婚的话,他选择爸爸。
顾佳很震惊,问他“你不是说你最喜欢妈妈吗?”
子言一板一眼地说,“我最喜欢妈妈,妈妈也最喜欢我,如果我选择爸爸的话,妈妈就舍不得离开我们了。”
许子言和顾佳的这段对话,不知刺痛了多少当妈的心!
顾佳本意当然是好的,她极力在孩子面前隐藏,不愿意孩子在幼小的年龄看到不和谐的一面。
在面质许幻山出轨的时候,她把许子言交给了钟晓芹来带,不让孩子卷入父母的情感纷争中;
在决定和丈夫离婚时,她据理力争,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拼尽全力也要护孩子周全。
尽管顾佳坚强隐忍,不想让孩子受一丁点委屈,但儿子还是感受到家庭突然的变故。
他从同学的口中,阿姨林有有“特意”送的绘本里,一点点拼凑还原出事情的真相。
这是令人多么悲伤的事,他也是父母家庭堡垒里的一份子,却需要透过一个又一个的碎片化信息,去触摸真实。
而这真实,又是那么冰冷。
顾佳心心念念的守护,恰恰成了孩子最大的伤害。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孩子就是父母的接收器,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放松时,孩子立即感到愉悦。”
作家六六在《王贵与安娜》也写道:
孩子对父母的情绪变化,简直像风湿病人对天气的变化一样敏感。
作为父母,我们都不是专业的演员,无论如何掩饰情绪,孩子细腻而敏感,还是能很快发现破绽。
华盛顿州立大学及伯克利大学联合试验首席研究者Sarah Waters就曾劝慰父母,
“作为家长,我们为了不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孩子,而去压抑和掩饰自己的情绪,但这往往只起到反效果。”
所以,大可不必以爱之名委曲求全。该坦白就坦白,该表露就表露。
比起真相,隐瞒和压抑来得更加可怕。
父母弱了,孩子才能强大起来
经典儿歌《爸爸去哪儿》里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宝贝宝贝,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
每个父母,都想成为孩子的参天大树,为他们迎风避雨、遮阳挡光。
可殊不知,一味的挡在前面,只会让孩子隔绝于大自然的雨露阳光,少了茁壮成长的机会和可能。
父母在情绪上的适当示弱,也许不是坏事,反而会激发出孩子的保护欲和责任感,让孩子也一窥成人世界的不易和艰辛。
主持人金星曾在节目里讲述过自己的经历,让人颇为感慨。
她说,有一次回国后,身体很不舒服,精神状态也特别差。
可是,眼瞅着孩子的早餐、作业的检查、上学的接送,还有一大堆任务等着她来完成。
可她实在太虚弱了,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
这时,小儿子跑过来问她:“妈妈,你是不是生病了?”
此时的金星也很想看看,自己不能照顾孩子时,他们会怎样,于是便坦言道,“妈妈生病了,身体很不舒服,你们可以自己上学吗?”
没料想,平常毛毛躁躁的女儿,不但没有任何怪罪,反而像个独立的小大人,打包票说早餐交给她就行,她会带弟弟去上学。
姐弟俩噼里啪啦一通忙,临出门前还不忘“交代”妈妈,饭菜好了别忘记吃,还专门端来了水,叮嘱她吃药。
金星说那一刻,自己百感交集。
平日习惯了大包大揽,把一切都做了,反而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机会。
现在自己变弱了,原本的“熊孩子”却变强了。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拥挤的地铁里,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把仅有的一个座位让给了疲惫不堪的母亲。
地铁上摇摆的车厢,劳累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头靠在了男孩的胸前。
为了不让妈妈摔倒,小男孩自己踮起脚,右手拼命伸长握住头顶的栏杆,左手则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还轻轻护着头。
很多人看了,都被戳中泪点。
这个平时在大人眼中弱小的孩子,在这一刻成了守护妈妈的勇士。
为人父母,我们总想的是自己挺直腰杆,给孩子撑起一片艳阳天。
却未曾想过,对孩子“示弱”,让孩子“被需要”,也是家庭育儿的一个利器。
正如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所说:
“父母越厉害,越要学会收拢翅膀,因为我们成人的厉害,会变成孩子发展的天花板。”
有智慧的父母,往往都懂得主动示弱,弱化父母的角色,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成长。
好的父母,和孩子一起经历情绪
加拿大情绪聚焦训练创始人乔安·道涵缇博士说:
面对负性情绪需要勇气,解决情绪的唯一办法就是体验和经历它。
好的父母,在负面情绪来临时,不是选择躲避,更不是选择隐藏。
而是真诚地接纳负面情绪的流动,甚至用温和的方式分享给孩子。
前不久,《女人30+》的采访中,一贯“大女人”形象出现的马伊琍,第一次在观众面前透露自己离婚后的“脆弱”。
“去年这是我状态最最糟糕的时候,这是人生当中状态最低最低最低的时候,我真的爬不起床来,我不知道我爬起来干嘛。”
兵荒马乱,一地鸡毛,她一个人里里外外,收拾残局。
当所有人佩服于她“此情有憾,然无对错。
往后,各生欢喜”离婚感言的洒脱,只有她自己知道当下的悲,心上的苦。
她实在扛不住,就跟女儿坦诚自己的悲伤。
没想到,女儿回答说,“妈妈,我早就看出来了,你一点都不好。”
真实总是容易被人接受。
和孩子的开诚布公,和孩子情绪交换,也让马伊琍觉得离婚这个事,也没那么大不了。
视频中的她幸福地谈起两个孩子对自己再婚的态度。
大女儿注重外表,希望母亲可以找个外表帅气的人;
小女儿比较注重内涵,希望母亲可以找个宠她的人。
亲子关系中,有时候悲伤的流动,比快乐的流动,更让人感动。
特别是父母,当他们能够用冷静的气息告诉孩子目前的情绪状态,更是现身说法地为孩子上了最珍贵的情商课。
也在某种程度上和孩子建立起更加深层次的信任和情感连接。
“妈妈/爸爸今天很不开心,因为……你愿意跟我安静的坐一会或在我旁边安静的玩一会吗?”
“爸爸/妈妈现在非常的生气,你能告诉我刚才你做这些的时候,有什么想法?”
用更加直接的交流,用孩子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告诉孩子你的情绪是什么,不让他们去想象,去戏剧化事实。
更重要的是,通过给孩子一个合理解释,让孩子不会主观上感到恐慌和内疚,觉得“自己不乖”“自己做错事”才让父母不高兴。
好的父母,总是能尊重自己的情绪,善待孩子的情绪,不断地给亲子关系中注入更多的能量,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心灵作家张德芬在《重遇未知的自己》这样写道: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因为当你抗拒某件事或情绪时,你会聚焦在那情绪或事上,这样就被赋予了更多能量,它就变得更强大了。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
当父母一生都在克制、压抑情绪,孩子也在不自知的负面磁场中长成和父母一样的人,被情绪拖累,被情绪囚禁。
而我们能做的,是在孩子成长的童年,和他们一起认识情绪,发现情绪、顺应情绪、和情绪和谐共处。
其实,负面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谈论和应对它的勇气。
愿每个父母都能平和地分享情绪,成为孩子情绪引导师,让孩子一生不为情绪所困!
免费收听365个儿童睡前故事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0-09-19 20:16:48
2020-09-19 20:16:05
2020-09-19 18:16:09
2020-09-19 16:16:51
2020-09-19 16:16:05
2020-09-19 14:16:23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0-09-19 20:16:24
2020-09-19 16:16:26
2020-09-19 14:16:47
2020-09-19 12:16:29
2020-09-19 08:16:35
2020-09-18 20:17: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