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不要喊妈条约”走红,不是妈妈嫌弃儿子

时间:2021-07-13 20:16:04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四川成都一位妈妈因被7岁儿子不断“呼叫”,便和儿子签下了一份“不要喊妈条约”(全称为“不要喊妈平等条约”)。“条约”内容涵盖学习和生活多个方面:“不会写的字请查字典,不要喊‘妈’!”“早起自觉洗漱后,打开衣柜找衣服穿,不要喊‘妈’!”“不会的题,请先读3遍!独立思考!不要喊‘妈’!”“条约”被广泛传播后,人们直呼太过真实,和不少妈妈带孩子时遇到过的状况如出一辙。

在评论区,无数老母亲倾诉着自己的“一把辛酸泪”,纷纷“吐槽”被孩子“无情支配”的事例。比如,有个妈妈晚上早早睡着了,结果孩子临睡前非得把自己摇醒,汇报下“妈妈我现在要去睡觉了”;还有些评论写道,“我闺女是哪怕她爸爸就在她旁边,也在不停喊妈,崩溃了……”这些场景,也让我想起来自己的经历:记得当年只要放学,刚走进家门,书包还没放下,就会下意识地喊几声“妈”。如果爸爸在家,我紧接着就问:“爸,我妈去哪了?”

有人曾说,“母亲”“妈妈”是天底下最美的字眼。正如这位妈妈对儿子说的,订立这样的条约,并非是因为妈妈嫌弃儿子,而是因为“爸爸工作忙,妈妈也要上班”。很多一路喊着“妈”长大的娃,的确是沐浴在母爱光辉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有时,孩子一声声呼唤妈妈,其实也是表达爱意的方式,很多时候妈妈们多多关怀孩子,多给孩子以陪伴,会留下很多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条约”只是一种教育形式,和生活中很多妈妈为调节生活、工作节奏,或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与孩子设定口头约定一样,主要目的是为了告诉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动手解决生活小问题。只不过后者没有“条约”看上去那么书面和具体罢了。父母终究会衰老,子女迟早会长大,躲在父母的羽翼下只能谋得一时安稳。父母应及早剪断与孩子的“脐带”,给孩子以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在“不要喊妈条约”中,其实字里行间充满着爱意,比如关心孩子吃早饭的事情,叮嘱孩子下楼玩耍要带好水壶、提前喷好防蚊液等。不过,社会也应该通过这份“条约”,换位思考,审视妈妈们在家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从生活的细节和局部出发,从日常小事着手,体谅妈妈们的辛勤付出,让她们在繁重的家务育儿等活动之后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或许将来很多妈妈仍要为娃操心个不停,但起码她们的付出应该被看到、值得被肯定。

“不要喊妈条约”中,这位妈妈提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等爸爸回家后,喊‘爸’!” 在生活中,不乏有些爸爸不爱承担家务,除了个别人认为家务太过繁琐细碎而故意偷懒外,不少父亲也是因为下班后太过疲惫。在“不要喊妈条约”这一案例中,爸爸就一直在外出差,他可能也想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只是很多时候受限于客观情形而无法实现。当然,在我们的家庭中,如果爸爸能担起一定的育儿责任,妈妈身上的担子自然就轻一点,而父亲的教育也能和母亲的教育形成有效互补。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自婴儿呱呱落地,孩子和妈妈间就有一种独特的亲密关系。但随着女性回归社会,她们也需要在工作中投入精力。如果工作之余还要承担过多家务育儿的重担,那么势必会分散精力,进而产生疲惫和倦怠感。或许母亲为孩子而操心忙碌,大多心甘情愿甚至甘之如饴,但整个社会仍要为女性营造宽容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充分构建起呵护女性的正向社会氛围。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