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22 08:17:40来源:男孩派
过度的保护和过度的管控,都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及人格的形成。
懂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家长,才能培养出骨子里自信的孩子。
——虎妈
﹏
﹏
﹏
﹏
作者 | 五月
来源 | 五月三姜(ID:mayandginger)
刚工作时,我一直好奇一个问题:
为什么外国人能活得这么理直气壮?我却不能?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某私人投资公司实习,顶头上司是位能干的德国女士。
实习两月后,老板给我做了工作反馈,说了不少鼓励的话后,她问我:“我可以问你一个私人问题吗?”
我点点头。
她说:“有时候,我问你件事,你给我答案后,还要解释原因,生怕我不信你似的。比如,我问你会做盈亏表吗,你说会,接着就会说你是怎么学的,以前做过什么……”
她眼中带着好奇:“为什么你觉得需要解释自己,才能得到我的信任呢?”
这次谈话过后,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发现她说得挺对。
实习第一个月时,我高烧发到39度,一直坚持上班,第三天实在撑不住了,才请了假。
请假时,我怕她不信,专门给39度的体温计照了张照片,跟请假邮件一起发给了她。
和同事一起做项目,出了个小差错,也没有人要责怪谁,但我就是有点“心虚”,担心大家会觉得责任在我,忍不住要解释:我都是按步骤来的,绝对没做错任何事。
反观德国同事,他们请病假时,只简短的一句“我感冒了”;
即使工作真出了错,也不会心虚气短,态度依然自然坦荡,衬得我越发小心谨慎。
换了几次工作后,我进了一个德国大型互联网公司,对桌坐了个法国同事。
某次公司派对,酒过三巡后,他开玩笑似地说:“五月,你有没有发现,D(一个中国同事)是个Yesmann(应声虫)。”
我听着有点刺耳,反问他:“为什么?”
他撇撇嘴说:“你没注意到吗?别人刚开始说话,他就不住点头称是,说“嗯”、“嗯”,“是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理解了、赞同了,非要证明给大家看……好几个中国同事也一样,不过都没D明显……”
我这时年轻气盛,觉得他的话同时侮辱了我的祖国和同胞,立马微笑反驳他: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礼节,为了表示尊重。在中国文化里,D可是个很有礼貌的人。”
他觉察出我的反感,估计也意识到对一个中国人吐槽另一个中国人,是个不太聪明的主意
。
于是呵呵了两声,语气专业起来,说:
“那可能就是文化差异……不过,一知半解就着急肯定,会显得资历很浅(very junior),我也只是善意地提醒。”
他的话虽刻薄,但我后来想了想,倒也有几分道理:无论是D、我自己、还是其他中国同事,在别人发言时,确实会出现“过于积极附和”的情况:有时对方话没说完,就着急用“我明白”、“对”来表白自己,以获得对方的信任。
身边的欧美同事,即使是移民一代,职位不高,神情依旧很坦然,不会急于表现自己,不会心虚,不会过多自我解释……
满脸的心安理得,浑身的天经地义。
为什么外国人能活得这么理直气壮?我们却不能?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从小生活在一个“被质疑”的环境中,即使全力争取,也不能获得父母、长辈的认可。
你真的努力学习了?为啥别人比你成绩好?
你真的没乱花钱?为啥别人比你存款多?
你真的积极找对象了?为啥别人都结婚有孩子了?
“我就不信你……”,是很多人最经常从父母嘴里听到的。
一个人,从小感觉不到父母的信任和认可,怎么可能活得理直气壮?
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自然而然会觉得“信任和认可,要靠我百倍努力争取而来”。
朋友A30多岁、事业有成,跟父母打电话时,还是被各种质疑。
她升职不顺:“你平时工作是不是不够认真呀?”;
和男友分手:“还是你性格太强硬了吧?”:
错过买房机会:“你有没有理财观念呀?”
她感慨道:“所以别人对我好一点,我都会怀疑‘我配吗?’,对我信任一次,我就会感激不尽。”
被父母信任着长大,孩子才会从心底里相信自己,成长为一个自尊、自爱、自信的人。
想通这个道理后,作为一个妈妈,自然会想好好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被尊重、被信任的环境。
可抗拒自己的本性,不挑剔、不质疑、无条件信任孩子,实在是太太太难了!
尤其是养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比如我和大姜。
大姜小时候,我对他挺严的,经常挑剔,很少认可。
加上他性格敏感,5、6岁前的大姜,整天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
有时他没做任何错事,我看向他时,他会表现地莫名心虚。
我随口询问两句,他可能会小声解释一大串。
上小学后,他的自我意识强了很多,加上我多了几年当妈经验,学会了耐心,开始认可他、信任他,他的内心慢慢坚定起来。
6岁时,我劝他吃鱼,他发表了第一次独立宣言:
“妈妈,每个人应该有权力决定自己要吃什么,我不喜欢吃鱼。”
被顶嘴了,我的第一反应当然是生气,可一转念:他这是学会为自己争取权利了?
所以硬生生压下嘴边的训斥,言不由衷地表扬道:你说得对,妈妈很高兴你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9岁时,大姜参加了一个兴趣班,老师专业能力非常强,教学效果也很好,我很开心,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能长期学的项目。
某日上课,兴趣班老师让孩子们结成小组,互相督促,如果对方没有做好,可以以“打屁股”作为惩罚,大姜当众拒绝了。
被老师严肃批评后,他依旧没有服从老师的命令,而是很小声、但很坚定地说:“体罚是不对的,在德国甚至是犯法的。”
课间时,老师找我告状了。
专业水平这么高的老师,在哪儿都非常难找,我虽然有点犹豫,还是想让大姜继续上课。
我和姜爸打电话,想商量怎么说服大姜给老师道歉。
结果姜爸问我:你觉得是让孩子学门技能重要,还是保持勇敢、坚定、自信的内心重要?
我在电话这头翻了个白眼:当然后者重要,可你知道这个老师多牛吗?
姜爸说:“大姜能当众发声,反抗权威,是难能可贵的勇气。我们不该打击这种勇气,而是该信任他的判断、鼓励他的行为。”
他又拿出杀手锏:“你不是总说,希望孩子们活得更理直气壮一些吗?现在考验来了,你是想要大姜觉得无论权威说什么,他都该唯唯诺诺,无条件接受;还是希望他能保持独立清醒的判断,成为一个内心坚定强大的人呢?”
好吧,姜爸都上纲上线到人格教育上了……
而且他的话,好像确实有点道理:孩子们感受到的信任、支持,不就是在生活中这些一点一滴的小片段、小决定中吗?
最后我俩决定:认可大姜的决定,退出课程。
事后,大姜、二姜、姜爸都很开心,只有我时不时捶胸顿足,遗憾地叹息:啊啊啊,你们知道咱们到底放弃了多么优秀的老师吗?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应该是无条件的、全心全意的。
这道理说着容易,操作起来巨难无比。
前段时间,我去叫大姜吃饭,敲门后打开大姜的房门,发现他神色慌张,“嗖”地一下,把iPad藏到了身后。
最近学校停学,大姜要上网课,还要和朋友聊天、看新闻,iPad就好像长在他手上一样。
除了定时要求他休息眼睛,我从没想过去查看他的iPad。
现在看见他行动慌张,原本满心信任的我,顿时不确定起来:他在藏什么?
以下是我俩当时的对话:
“能给妈妈看一下你刚才的屏幕吗?”
“不。”
“无论你在看什么,都不可能比妈妈现在想象的更坏了,所以你能让我看一下吗?”
“不能,妈妈,我没做任何坏事。”
“既然不是坏事,为什么不能给妈妈看?”
“因为这是我的隐私。”
“……”(我无言以对)
“妈妈,我保证,我绝没做坏事,你就不能信我吗?”
要不要强迫他?我纠结了半天。
还是决定给正在工作的姜爸发短信商量一下。
姜爸回得很快:
“他一直都是个很好的孩子,我们能相信他。再说了,在自己家里,连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都没有,又怎么能在别人面前理直气壮?”
对啊,既然我希望他成长为一个从容大气的人,就不该把他逼得狼狈不堪。
“滴--”姜爸又一条短信发过来。
“他还没到青春期,估计是和朋友之间的小秘密,你别胡思乱想了。再说,就是过了几年,他真的看限制级东西,难道你就想逼他当着你的面打开么?还是自然地忽略吧,又不是坏事。”
呃,好像也有道理……
我只得忍下心中的十万个为什么,无比虚伪地对大姜说:妈妈尊重你的隐私,你自己把握就好……
那天柏林下了大雪。
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雪已经停了,外面一片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可以滑雪橇啦!”二姜开心地大喊,他翻箱倒柜地找滑雪服,一边还大喊:“妈妈,我的手套呢?我的雪地靴呢?我的厚帽子呢?”
大姜还像往常一样,房门紧闭,只能从缝隙里听到他和朋友聊天的只言片语。
我敲了敲门,打开问他:“大姜,外面雪很厚了,一起去滑雪橇吧!”
他考虑了两秒,说好啊,然后对着正在视频的朋友说了句:“我得走了,再见!”
我见他毫不拖泥带水地关掉聊天窗口,有点诧异。
我问他:“你不跟朋友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要走吗?你说‘我要去和家人滑雪橇了,回来再聊,再见’,这样更有礼貌一点呀!”
大姜也有点诧异,反问我:“妈妈,你觉得那样说叫有礼貌吗?我觉得是over self explaining(过度自我解释)。”
我一愣:“为什么?”
他很自然的回答:“妈妈,我说要走,必然有我的原因,N是我的朋友,他信任我,我不需要去争取他的理解,所以不用解释。”
联想起第一任老板的话:“为什么你觉得需要解释自己,才能得到我的信任呢?”
我忽然觉得有点开心,这不是我一直想达到的目的吗?
——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不过度解释自己、不急于附和、从容坦然的人。
哈哈,真不枉我这么多年日复一日地克制自己,跟自己的天性做斗争……
是“相信他”,还是“不行,我得去说说他”?
这种纠结,我天天都经历几遍。
就好比今天,大姜说好要上午收拾房间,可到11点半,他还还没动静,我很想很想过去提醒他,在心里默念了10遍“要相信他”,才说服自己再等会儿。
差5分12点时,大姜走了出来,说:“妈妈,我房间收拾好了!”
我很惊喜:“你没忘记?”
大姜有点得意:“我定了闹钟,不会错过的。”
好吧,刚才的克制还是值得的……
“妈妈,你是不是以为我肯定会忘掉?”大姜狡黠地问我?
“哈哈,哪里,妈妈相信你能说到做到!”我想打哈哈蒙混过去。
大姜笑得很可恶:“我专门等到最后,你居然没有沉不住气!嗯,妈妈,你有进步……”
啊啊啊……谁来收拾一下这个熊孩子?我心里无声地大喊。
“切!妈妈根本没担心过,好吗?”我信誓旦旦地说。
*来源:五月三姜(ID:mayandginger),作者:五月,定居柏林的经济学博士,携手德国高管队友姜爸,和三个男娃斗智斗勇多年,用最鲜活的例子,讲最实用的育儿理念。
*本文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1-10-22 08:17:40
2021-10-22 08:17:03
2021-10-21 20:17:51
2021-10-21 20:17:03
2021-10-21 19:46:59
2021-10-21 18:46:59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1-10-22 08:17:22
2021-10-21 20:17:27
2021-10-21 19:47:01
2021-10-21 18:47:01
2021-10-21 18:17:56
2021-10-21 17:47: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