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男性只是带薪休假的观众?如何参与育儿,这三位爸爸是这么做的

时间:2022-01-07 16:16:41来源:小芳美味

即将过去的2021年,“三孩政策”出台,配套措施紧随其后。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修改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其中,大多数省份都延长了产假,明确了育儿假。

“产假延长,女性反而更担心在工作中受到歧视或者排斥,女性面临的就业压力会更大。”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佳曾经如是表示。而在延长产假相关报道的评论里有人写道:希望休着育儿假的男性不只是带薪休假的观众。

社会学里有两个相对的概念:母职惩罚与父职奖励。

有观点将这种现象归因于两方面因素。其一,包括家务、育儿、照料在内的再生产职能主要由女性无偿承担。其二,父亲在家庭中的缺位、社会公共支持体系的缺失加剧了性别化的家庭分工和绩效利益至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之间的冲突。

同样是“生育”,长期处于话语缺失状态的男性是如何看待该课题的?男性能如何参与育儿,其参与其中又意味着什么?为了试图找到答案,笔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联系到三位记录下妻子生育/育儿过程的丈夫。

“尽量不说‘别焦虑’,论点+论据才有价值”

赵际亮结婚8年孩子2岁半

知乎上有个提问:生孩子是种怎样的体验?这个问题有1.8万多人关注,被浏览了3400多万次。但绝大多数是妈妈在回答,刚好我媳妇怀孕的时候,我做过些功课,就以爸爸视角写了些东西。

对于“生育”,男性和女性的视角肯定是不一样的。最直观来说,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妈妈在每个阶段都有直接的感受,不管是孕早期的恶心、孕中期稍微舒服点,还是中晚期特别能吃、肚子变大,每个阶段的感受都是真实存在的。

但爸爸不一样,没办法做到百分之百的感同身受。毕竟孩子不是在爸爸身体里长着,很多时候容易忘记,或者参与度没那么高。

再一个原因,也是我和其他爸爸讨论的结果,女性本身更容易操心,一旦有了孩子,就会想这个孩子健不健康,未来能不能融入社会,有没有一个比较优越的教育和物质条件。但爸爸比较慢热,不到实际面临这个问题,通常会想不起来。

我和媳妇结婚5年多才要孩子,就觉得两个人的世界特别开心,可以一起研究吃的、旅游、打游戏、看书,要孩子会占用我们的时间。30岁之后,身边的同龄人基本都有了孩子,我们也开始琢磨,如果两个人很开心,再加个孩子,三个人的生活会不会是另一种开心。

我是做广告的,平常总写些PPT策划方案、Excel表执行方案。媳妇备孕期间,我跟着看了些书,发现书里面有些内容很类似,有些又彼此冲突,就干脆做了个合并同类项,整理出几套不同的Excel表。

赵际亮整理的Excel表格。图源:受访者供图

虽然有准备,但媳妇怀孕期间的难受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因为妊娠剧吐症,连着13周,她基本吃不进什么东西。为了肚子里的孩子能有点营养,她会逼自己吃半个鸡蛋,喝几口小米粥,然后拿着表,用胳膊肘倚着床沿跪在床边,忍90分钟,再去吐。有一次正常吐的时候,她一口血喷在洗手池上,医生说没什么大事儿,吐得太厉害了,把胃粘膜吐破了,吃点药就好......

那段时间,媳妇的精神状态很不好,脸上没有表情,有时候在哭,也没什么声音,像是震动那种触感。有一次岳父在客厅嗑瓜子,媳妇在卧室里听见了声音,很崩溃。后来她跟我说,不知道有没有人关注过妊娠反应引发的抑郁,曾经她一度坐在家里27楼的窗台旁,蓬头垢面,想着跳下去就不难受了。

媳妇生孩子那天,说实话,“激动”这两个字只占了极少一部分情绪,绝大多数是心疼。从她怀孕开始,我们拍了些记录视频,以前也拍过照片,但拍完就忘了怎么回事,也不记得当时的情绪。现在,我俩没事会把视频拿出来一起看,以后还准备剪个小纪录片,给懂事之后的孩子看,让他懂得要保护妈妈。

有了孩子之后,我和媳妇俩人商量,下班后的时间都归孩子了。白天,孩子给姥姥姥爷带,我岳母以前在黑龙江那边的农场帮人看过孩子。下班之后,我俩陪他玩到晚上九点半左右。

孩子现在两岁半,特别调皮,有点“社交牛逼症”,也会说一些很有意思的话,比如云彩想摸一摸山就变成了影子,萤火虫晚上一闪一闪的是因为偷吃了星星。好多都是绘本里面没有的,他自己编出来的。

我有时候也跟其他人聊,多陪陪孩子。现在很多90后下班都愿意打游戏,我就跟他们说,你玩了半天,只是游戏人物增加了个技能,在家陪孩子玩半天,其实孩子也能增加一个技能。游戏里边的技能,一旦游戏卸载就没了,但加在自家孩子身上的技能是一直在的。

如果真要说男女在带孩子这件事上有什么职责划分,可能女性对孩子生理方面的照顾会更多,毕竟妈妈更细心。男性可能胆子更大,更有创意,能多陪孩子玩,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坦率来说,“妈妈”这个身份给我媳妇带来了一些身份焦虑。爸爸妈妈肯定都希望孩子好,而妈妈更希望孩子吃到更好的东西,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有时候孩子一天没上厕所,两顿饭没好好吃,她就会着急。但事实上,跳脱出跟孩子有关的事,多年的职场经验也能让她重拾理性。

我也不会跟她说“别焦虑”这种话,最怕只有论点没有论据。可能因为工作习惯,我一般遇到事,先找解决办法。比如孩子便秘,我会给媳妇几个方案:多喝水、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试着培养排便习惯、看医生。如果检查都没问题,那就说明没问题。“论点+论据”还有一点好处,说明妈妈们的焦虑是被了解的,爸爸是知道这件事的,也在想办法解决。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生育意味着什么,而不是孩子意味着什么”

陈霖结婚4年孩子1岁半

以前总听别人劝生孩子,把生孩子说得很简单,也有人反对把怀孕和生育过程描写得很夸张,说是在制造恐慌。有过相关经历之后,我觉得,最起码,生育这件事是需要夫妻两个人共同面对的。

很多年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会有孩子,一是没有找到意义,二是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需要被继承的。结婚的第三个年头,妻子萌生了想要孩子的想法,她说很想知道我们俩共同养育一个孩子是什么样的体验。

为了了解孕期的一些护理知识,我开始看一些书,其中有一本叫《妇产科男医生告诉你》,真的推荐备孕前看看。这本书里说了很多怀孕会引发的风险,比如孕期糖尿病、孕期血压高、重度子痫等。也是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妻子说的“每一次产检都可能会有噩耗”,她怕一个人承受不住。

妻子怀孕期间有两个噩耗,纵隔子宫和帆状胎盘,更不用提基本伴随了三分之二个孕期的腰痛和难以入眠。剖腹产当天,我被叫到护士台,面前有一堆要签字的单子,病情通知书、手术知情书,我也不敢看这些内容,就是机械地签字,然后到医生办公室和医生核对病情。

生下孩子,从我们出院到回家,我丈母娘也好,我母亲也好,她们更多问的都是孩子怎么样,虽然也会问问我妻子,但都是问完孩子之后的事。那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祖辈对孙辈的喜爱,也眼瞅着我母亲和我丈母娘给我妻子加上很多“为孩子好”的行为标签。

从孩子出生开始,我和妻子都有了新的身份——父亲和母亲。我知道妻子有很强的身份焦虑:因为是孩子的母亲,就应该要做到×××,好在她也在尝试跟自己和解。很多人就是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一味用“母亲”这个身份去指责,很容易让人陷入“我是不是没办法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的自我怀疑。

过了产褥期,也就是“坐月子”之后,需要到医院做一个产后复查,看下身体的恢复情况,评估是否有一些产后后遗症需要复健。复查室里大都是女性,很少有男性。里面有一些关于产后后遗症的介绍和复健建议,后遗症比如漏尿、腹直肌分离、盆底肌撕裂、子宫脱垂等,宣传做得很好,可惜没什么人看。万幸的是,我妻子恢复得很好,没留下什么后遗症。

有了孩子之后,我自觉失去了一些东西,比如一些时间变得不受自己控制,需要控制一些习惯。但我也知道妻子失去了什么,起码是至少2年的睡眠质量、80%以上自己的时间、一个光滑没有疤痕的腹部、继续在职场奋斗的机会,等等等等。

有时候我在想,古老社会分工赋予男性劳动力的角色,反倒在当今社会变成了保护色,让有些男性不愿意在育儿上面花费时间、精力成本。如果一个孩子不好,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是母亲没有教育好,而不是父亲。

甚至于,育儿本身无法成为货币单位来量化,而金钱本身就是货币单位。你去问一个孩子,全职妈妈为家庭作了什么贡献,他大概率会说做饭、做家务。而你问他父亲对家庭的贡献,大概率会变成“提供了×××元给我买了东西”,这是非常巨大的鸿沟。

“除了所谓政策倾斜、社会福利,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强大”

大白结婚10年儿子6岁女儿2岁半

从本质上来说,上班也好,在家带孩子也好,没什么区别。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生完老大,我媳妇成了全职妈妈,一度有些崩溃。老二出生之后,我媳妇说想出去工作,问孩子该怎么办。我说:“要不我辞职在家照顾孩子,如果有一天你不想干了,我重新回职场也应该容易些。”

说实话,一般来说,比起回家带孩子,男性更愿意去创造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我爸就是这样,他已经退休了,但他觉得教书育人是这辈子最大的成就。

我倒是觉得,赚钱和带孩子没什么区别,反正都是做一件事。相对来说,上班的付出和回报未必匹配。在公司努力工作,还要受其他因素干扰,比如人际关系处理得好不好、老板靠不靠谱。但带孩子不一样,对孩子好,多管教一些,他就会按照你认为合适的方向去发展。当然,我认为的合适也不一定是对的。

我小的时候,我爸一直在国外工作,所以我性格里不太会处理冲突,遇到问题就害怕。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跟我说,他有一次在胡同里被两个男生打,他爸就站在3米开外看着他反抗、被推到、再站起来反抗。10分钟之后,我那个同学打输了,他爸说,没事,下次努力赢回来。这个故事我一直记到今天。

我妈就不一样。别人一把沙子撒我身上,我还没来得及想要不要反击,我妈就已经出现了:“你干吗欺负我儿子?!”我那时候就会变得很尴尬。到最后,我被欺负、被抢钱都不会跟我妈说,她要是闹到学校去,比我损失点钱或者被打一顿更尴尬。

我对自己的童年不满意,就希望我的孩子能不一样。有人问我放弃事业在家陪孩子冤不冤,我觉得不冤。这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结,我得亲自操刀,比如带儿子学散打、上马术课、打篮球,让他阳刚一些。另外,在家也不是完全脱离社会。

这些年在家带孩子,我又做了很多别的事,比如拍抖音、写自己的公众号。我以前在外企上班,也做过一阵子服务业的连锁品牌推广。现在,每次带孩子上课的时候,我都会跟老板聊天,聊获客,聊运营。

外企是这样,一旦中途离开有断层,之后就很难回去。我打算等孩子再长大一点就重新上班,找个跟教育相关的公司或者岗位应该不难,像篮球、足球、橄榄球这种技能类的都行。我现在的计划是做个销售或者课程顾问,一来时间灵活,能兼顾自己的孩子,二来我自己也是做家长的,和其他孩子的父母沟通交流起来更容易。

想要安稳的生活,还想兼顾孩子,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前些年还在公司上班的时候,我就跟老板说,尽量别给我安排出差。媳妇生老二那会儿,我休了两个礼拜的陪产假,电脑不离身。谁敢跟老板说“这俩礼拜别联系我,休陪产假了”这种话,休完假直接把你工作给整没了。

以前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我经常看到路上有爸爸骑着车带着俩孩子的场景,这种情形在身边很难看到。除了我们总讨论的政策倾斜、企业竞争、社会福利之外,我觉得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强大,没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者太在意别人说什么。

(文中均为化名)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