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生娃11年,孙俪育儿日常又上热搜:她怎么这么会养孩子?

时间:2022-02-25 14:16:05来源:张德芬空间

本期主播丨姝璇

不久前,娘娘孙俪在自己的微博发长文,记录与儿子等等的聊天。

等等委屈地说,他不想做哥哥,想做弟弟或妹妹……

因为做哥哥压力很大,做好事不被表扬,而被认为是理所应当。而妹妹做了一点点就会收获无数赞美。

他觉得很不公平……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但他们没有机会和勇气对父母诉说,于是也就被忽略了。

但等等愿意跟妈妈敞开交流,而孙俪也温柔回应:

“小孩子承受这样的压力是不对的,有委屈都可以和妈妈交流。”

“对于旁人的评价,我们不用过份在意……如果觉得不合理,你可以非常有礼貌的告诉他此刻你的感受,我支持你……”

等等被妈妈理解和认同后,心情明显变好,并从事情中有了自己的人生体会。

有网友说看了孙俪的记录,瞬间泪如雨下,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被父母这样对待过。

长大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绝大多数的心灵困境和情绪黑洞,都是一个人咬着牙默默熬过去,而身边却了无一人。

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需要积极关注。

没有被积极关注过的孩子,很难相信爱

在亲子关系里面,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一日三餐的细心照料,也不是父母口中无怨无悔地付出。而是那些被父母“积极关注”的时刻。

那才是滋养孩子心灵的源泉。

但很多父母,都在本末倒置。

霸气十足的硬汉、大导演姜文,获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收获了家庭的美满幸福。

但与母亲的关系仍是他内心最大的伤痛。

1981年,姜文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他想,母亲一定会为自己高兴。

没想到母亲接过通知书,只看了一眼就啪地扔在了一边,然后对姜文说:“你那一盆衣服还没洗了,你别跟我聊这个。”

姜文的满心欢喜被浇了一盆冷水,只能憋着一切情绪去洗衣服。

很多孩子与父母交流分享的热情,就是被这样一次次的冷漠浇灭的。

他们的感受和情绪,是不被看到,没有被接纳和尊重的,也就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此后,他经常讨好母亲,甚至给妈妈买房子,但依然没有获得过好脸色。

母亲的打骂和拒绝,让看似霸气的姜文落寞地承认,自己其实是不自信的,不知道如何融入人群中。

在与许知远的对谈中,他坦白说:这辈子最失败的,就是和母亲的关系。

让人唏嘘,也令人心疼!

直到成年后,他依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和妈妈亲亲热热,畅所欲言。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

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都应当得到爱。

而这份爱显现的第一步来自于哪里?就来自于积极关注。

所谓积极关注——就是来自他人的关心、赞许、尊重、认可、温暖等。因为自我概念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当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积极关注,他就会在潜意识中形成“我是不好的”“我没什么价值”“我不值得被爱”诸如此类的负性自我概念。

因为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积极关注,无论长大后获得多大的成就,始终无法全然自信,认可自己的生命价值。

伴侣关系的维护,同样离不开积极关注  

罗杰斯说,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积极关注的需要。

在亲密关系中,同样需要彼此的积极关注去实现理解、尊重和扶持。

有一句话叫: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一位来访者小丽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我之前谈过一个男友,跟他在一起比自己一个人更孤独。

我换了一个新发型,兴冲冲跑去让他看看我有什么变化,他会眼睛扫一眼,漫不经心地吐出一句:没什么变化,老样子。”

两个人看似有交流,其实内在完全没有连接。

小丽说:“他好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看不到我真实的需求。这种关系让我很孤独,很绝望。”

关系最重要的本质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关系中的双方。

在关系里得不到伴侣积极反馈的人,就像站在一面镜子前,只能看到白茫茫一片,心中自会戚戚然。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性基本上是社会性的,我们对他人的需求是最基本的。

因而,“关系”处于人性发展最核心的位置。

寻求与他人的连接是人的本能,没有关系就没有自我。

所以,我们天生就需要在关系中被看见、被关注、被认可、被接纳。

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伴侣成为自我概念的重要来源,是成年人最能获得心灵滋养的地方。

有的人虽然事业发展不错,但是亲密关系不好,被伴侣忽视、冷漠对待,他的自我概念就会不稳定。

《财富自由之路》的作者李笑来和妻子的感情一直很好,谈到如何经营两性关系时,他说:

“不管我多忙,我都会腾出固定的时间和妻子在一起,听她说话,陪伴她,把我的时间投到她身上。关注她的每一点变化,给她好的反馈。”

平淡的语言,简单的方法,但却是真正行之有效地关注到对方的方式。

看见她,关注她,理解她没有那么难,把你的时间花一点在对方身上就足够了。

为什么我们的积极关注总是有条件?

在绝大多数人的关系里有一个现象,那就是:

似乎彼此总是需要做到一点什么、拥有一些什么,才能接纳、认可对方。

名校毕业的小A头顶光环进入知名企业工作,但她说自己一直不快乐。

她总觉得没有被家人真正爱过:“好像只有做到父母想让我做的事情,他们才会看见我。”

这在亲子关系中尤其常见,需要做某些事情才能得到关注,反之,就得不到。

比如,上学的时候考个好分数;

比如,在家里乖乖听大人的话;

……

如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原来,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周围人的认可是有条件的。

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价值条件。

价值条件会让人们产生错误的知觉,因为它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并不是建立在个体自身评价的基础之上。

为了获得积极关注,价值条件慢慢被孩子内化,成为他们自我的一部分,也成为不可被推翻的信念。

当我们越是认可这些信念,便会离真实的自我越远。

所以,太多人在关系中感觉不到爱、也不会爱人。

他们只能把自己囚禁在孤独的牢笼中,通过各式条件交换感受到一点虚幻的自我价值。

人们常常想,无条件的关注和爱,是真实存在的吗?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中,作者写了自己教育孩子的例子。

孩子成绩很差,人际交往有问题,经常跟同学发生矛盾,又瘦又小,动作也不协调,经常招来嘲笑。

作者和妻子认为,要用积极的态度激发孩子的自信心,经常夸奖孩子。

可惜收效甚微。

后来在思维课程的启发下,作者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夸奖根本言不由衷。

在他们夫妇的内心深处,的确觉得儿子不如常人。无论多么会掩饰,孩子还是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

他们开始觉悟,能平心静气地欣赏孩子的优点,不再拿外界的标准看待孩子。

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便发挥出了它应有的作用。

慢慢地,孩子开始以自己的速度和步调发挥出潜能,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承认自己暂时不能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剖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更能让我们厘清与他人的关系。

当我们放下内心深处的各种“条件”,不把自己的价值和安全感附着在他人身上,才能真正学会无条件关注他人。

自己也能从这份无条件的爱中,获得喜悦与新生。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最高质量的关怀

人性之中,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极其难做到的。

很多时候,因为孩子成绩好,父母才会爱你;因为你长得漂亮,伴侣才会爱你。

但我们都希望能被他人无条件地关注和爱着,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只是因为你是你。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穿越人性的自私和狭隘,为他人生命本身的存在而感到喜悦。这种能力,是可以学习和锻炼的。

1、看见真实的对方

一个人真实的样子,是很难被展现和被看见的。

我们看待或评价他人,都是带着自己的设想和投射,而不是对方真实的样子。

你以为孩子是优秀的,乖巧的,所以当TA表现出不爱不爱学习,叛逆的一面,你便大发雷霆,无法接受;

你以为爱人是积极上进,爱你如一的,但当他表现出颓废退缩,心猿意马的一面,你便大失所望,否定对方。

真正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要允许对方展现真实的样子,无条件地关注TA本身所是,本身所向。

不美化,也不否认,而是完完整整地看见一个人的全部。

2、创建抱持的环境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不是对方说什么都是对的,做什么都是好的,而是充分理解他的所思,所想,所感,内心不对TA产生批判心。

就像孙俪对待等等的态度,不否认儿子的委屈,不给孩子的情绪贴上“玻璃心”“想太多”的标签,就是全然接纳孩子最原本的样子。

理解他,鼓励他,支持他,让孩子感受自己被一种全然的爱深深抱持着。

被关注是每个人内心最深层的渴望。

当一个人得到了足够多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那些心底里从未示人的潮湿角落也被认同和包容,这个人就会自发地产生能量往前走。

不需要任何人去提醒他要如何努力,或去向哪里。

愿每个人都能有幸在关系中得到积极的关注,也能积极关注他人,让彼此获得向上的生命力量。

*本文由作者与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 | 江枫

编辑 | 饿鱼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