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4 08:16:02来源:家有龙肉球
兵马俑的俑坑是个巨大的工程,这么多年了还依旧保存着,设计是有学问的,其中俑坑之间的“土墙”(夯土隔墙),作用颇大。
始皇陵自秦始皇驾崩后,地址就不曾隐藏过。
事实上,这座皇陵在经历了战国末期人口锐减的情况下,都还征用了数十万民夫,压根就不可能藏得住,始皇陵已经是最早的皇朝陵墓了,而它的规模仍然达到了历来的前三,这么大个“靶子”,任谁都不可能放过。
秦始皇的驾崩和秦朝的覆灭挨得很近,项羽起兵造反,成功杀入关中后,立马对始皇陵进行残酷的破坏,烧的烧,抢的抢,世人都以为,始皇陵被项羽已经破坏殆尽了。
可只有项羽和那些诸侯王们知道,他们找不到始皇帝陵墓的“核心”,地宫不知道,传说中的数十万“兵马俑”也没看到。
皇陵虽藏不住,可核心部分的确藏住了,最后在1974年,才被现代的陕西居民发现痕迹,距离皇陵1.5公里的东边,有几个残破的“陶俑”,得知此事后,国家、地方考古工作者立即行动,最终打开了“天坑”,打开的一瞬间,场面如同静止:
这支两千多年前的“兵马俑”军队,齐齐地站在一起,栩栩如生,仿佛回到大秦。
随后通过对俑坑的考察,发现了俑坑处也有当年项羽焚烧皇陵所残留下来的木炭,所幸的是,项羽没有发现这个核心处,兵马俑也没有因为地表的破坏,从而内部被损坏。
这得益于兵马俑坑的“三个”设计保护:
一、用于区分兵马俑坑的“土圹”,也就是土隔墙,这个土隔墙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作为“坑顶”的地基,以及俑坑之间的防水及震荡缓冲。
二、在土墙的两侧,还会进行实木的排列,这就是“坑柱”了,坑柱保证了当年千军万马奔袭而过时,对地下压力的缓冲,而且地面部队,发现不了地下是空心的。
三、在坑柱和土墙之上,继续放置“横木”,相当于直接给兵马俑盖顶了,这已经形成了很坚固的结构,而后再找来黄土作为填充,在地表上看去,那和平常的土地无异。
在如今看来,这种建筑设计自然是很平常的设计,可始皇陵却是两千多年前的造物,那个时候,人口稀少,工程艰难,可都一样是打造出了这么伟大的建筑,其中蕴藏的秦朝能量,民间能量和设计能量,都是足以让人震撼的。
自1974年至今,兵马俑的面世已经有了近五十年之久。
在2013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来到兵马俑参观,对着两千多年前的技术赞不绝口,毕竟他们的国家,在那个时候连影子都没有,他们的母民族,甚至都还在茹毛饮血,所以基辛格从兵马俑中得出结论:中国人的智慧,必然会继续喷发,就如两千多前一样。
事实也是如此,随着考古的继续,兵马俑的更多文化和功能被发掘出来,关于这土墙的作用,最主要的一点比如就有“防漏”。
防漏其实是一个常识问题,但历朝历代,不是什么皇陵都能完美地解决,皇陵“漏水”的事情屡见不鲜,都是设计上出了问题。
而兵马俑,却没有这个问题。
兵马俑之间的土墙,或者应该说是始皇陵中的“土墙”,经发现,都是认为“夯打”过的,效果等同于如今的压路机一直压过去,可那个时候没有压路机,可以想象多么困难。
因为夯打过之后,土质变得紧实,加上兵马俑底部的青砖,就保证了地下生态的防水性。
这也符合了先秦时代的“封土”习惯,证明了始皇陵的时代性。
据说在春秋以前,“坟墓”这个词,其实是分开的,坟是坟,墓是墓,两者各有不同。
在《礼记》中曾说到:
“古也,墓而不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古时候,下葬之后的人,是没有“封土”的,他的棺木等于是裸露出来的,所以“墓”是指亡者所安息的地方,而坟,才是“墓”的建筑。
坟就是在墓的基础上,加上大量的木材和土墙,形成一个“封闭空间”的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墓室,可在先秦以前,技术不高,往往做成了“土丘”的样子。
比如在《汉书》的楚元王传中就记载到秦东陵里面,秦始皇的几位祖宗的埋葬方式:
“及秦惠文、武、昭、庄襄五王,皆大作丘垄”
因此始皇陵兵马俑的建筑风格,就是正儿八经地“坟墓”。
但考古者也发现了始皇陵的风格和“丘垄”又不同,要比一般的丘垄壮观得很多,能解释这个原因的,就是秦始皇对自我的认知十分之高,他认为自己功绩远超前人,不仅陵墓要盖得大,还要比别人壮观,这也不得不说,始皇帝的做法,难怪让人项羽惦记。
兵马俑的封土十分之高,在一号坑的考察中,就能发现以前兵马俑坑刚完工后,封土是高出地面两至三米的,可以想象,这对底下的“基础”考验很大,但凡有一点点受力不妥,那么结果都是让人不敢想象。
这些土质和我们平常所见的土质大有不同,在俑坑的土墙中,考古发现是一种名为“五花土层”的土质,所谓“五花土层”,是因为这些土层又细分上下两层,颜色不同,就跟五花肉一样。
其实用更形象的说法,那就是跟“夹心饼干”一样,五花土层,上层显示棕黄色,下层显示泛黄色,土质非常紧固,发现的确有小锤子锤打的痕迹,这里面的工程学问,的确是非常大。
于1994年前后,考古专家们还对二号坑、三号坑的部分土墙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这两个坑的土墙,土质更加紧密,竟有四层之多,由此可见,被岁月无情摧残过的土墙,也只是抹去了它们曾经精致的面貌,并不意味着它们平凡、无用。
除了防止地下渗水,也就是防漏这一个大特点以外,土墙的建立,还有两个极大的帮助:
一、保证地下俑坑的整体稳定。
始皇帝的地下世界很庞大,兵马俑坑的构建,是挖空部分地下土层来实现的,这就会有地下空间并不牢固的隐患。
目前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有三个主要的,分别名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
三个坑加起来的总面积达到了1.91万平方米,这里面又有着将近9400个陶俑,假如地下的空间不稳固,只要一个地震,就能把这些始皇帝的地下军队全部给粉碎掉。
所以土墙在这个时候就是起到了“缓冲”的重用,从秦朝末年再到兵马俑被发现为止,兵马俑所在的地方,地震不止一次,兵马齐齐跑过更不止一次,这些地表、地底带来的震动,最终都由土墙传递缓冲,最终完好地保存了兵马俑。
二、保证不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所谓多米诺骨牌效应,就是指坍塌的连锁反应。
陶俑说到底也是物性极脆的东西,一旦发生碰撞,那就会碎掉,而就目前发现的九千多具陶俑,一旦有一个陶俑“调皮”,不小心发生了倾倒,接着来的,就是对周围的陶俑产生的连锁破坏,就如多米诺骨牌一般。
所以土墙的建立,就是为了中断这种最坏情况的发生,若是真的有陶俑倒下了,也只会限制在一个坑里面,不会把一切陶俑都给毁了,保证了始皇帝的地下军队的完整。
而关于土墙的作用,有的考古学者还指出,这可能是在仿造秦朝战争时,类似于战壕的东西,这个是设想是在二号坑、三号坑陆续面世后提出的。
因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所在的位置不同而且特别有战场上的站位讲究,其次兵俑的数量和类型又不同,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秦始皇要求兵马俑按照“三军”的模式来建设摆放,这里所展示的,就是秦国昔日的战场风光。
那么这些土墙就可能是一些考古学者所言的,正是类似于战壕一样的存在,它本身除了有建筑意义以外,也还有象征性的文化意义,若是以此为线索,又能对秦始皇的兵马俑有着更多一层的研究发现。
而兵马俑的确也不是单调的,有兵有马,这里面的兵,又有骑兵、步兵之分,马的话又有战车、马匹之分,这种阵容,除了秦始皇有意展示他的国家的力量之外,也的确有可能是故意体现出一种“战备”的状态。
时至今日,对于始皇陵的探索和研究还在继续,没有人敢说对始皇陵已经非常了解了,而这个我国古代第一位皇帝的陵墓,则是蕴含着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根本脉络,比起破坏它,保存并研究它显然更合理。
有的人也说,皇帝们生前都是折腾别人,而自己死后,就是被人折腾,关于始皇陵的挖掘、开启的话题,多年以来一直讨论,人们对这座古老的、现成的庞大“历史博物馆”有着无限的兴趣,但开发了又怕破坏了,不开发又怕永远不了解。
当始皇陵被研究得十分透彻的一天,说不定兵马俑里面的设计,真的会被彻底“剥开”,包括这些土墙,都有可能被挖开。
但“破坏”,也是为了更好地发现,而未来如何,那就交给不曾停歇的考古工作,也许在土墙之下,又有着什么令人不敢想象的发现呢,正如1974年,兵马俑第一次被人发现时那样。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2-04-04 08:16:02
2022-04-03 19:46:28
2022-04-03 18:45:59
2022-04-03 17:45:59
2022-04-03 16:46:00
2022-04-03 15:45:59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2-04-03 19:46:31
2022-04-03 18:46:01
2022-04-03 17:46:01
2022-04-03 16:46:03
2022-04-03 15:46:02
2022-04-03 14:46: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