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中华慈善博物馆里的宝贝是怎么淘来的

时间:2020-07-16 12:16:22来源:南通周刊

中华慈善博物馆里的宝贝是怎么淘来的中华慈善博物馆里的宝贝是怎么淘来的

  著名画家沈启鹏先生创作的书法“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吴耀华教授创作的国画《荆楚春樱》、南通市个簃艺术馆馆长魏武先生创作的篆书《万众一心 山河无恙》……近几个月来,中华慈善博物馆陆续收到了南通美术家们创作的与抗击疫情相关作品、社会人士捐赠的与抗疫相关见证物。向善向上,万众一心,中华儿女的慈善业绩上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坐落于近代著名慈善家张謇先生创办的大生纱厂旧址的中华慈善博物馆,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慈善专题博物馆。虽是一个不到4年的新馆,但这里收藏的展品和故事,却可以跨越千年。

千里挑一的“急公慕义”  

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此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孟子也曾说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中国的慈善事业历史悠久。汉唐寺院济贫、赈灾、戒残杀长盛不衰;宋代养老扶幼事业勃兴;元医疗救助兴起;明清民间慈善群体在中国慈善史上首屈一指。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华慈善博物馆好像一座桥梁,桥的两端,连接着古人的慈善历史和今人探索的目光。

开馆三年多来,中华慈善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通过网络、电话、实地走访等形式,广泛查找、筛选和确认相关藏品线索,征集到了大量与慈善相关的文物。去年11月底,博物馆将馆藏的256件文物申请定级,经过业内专家现场鉴定,有69件文物成功定级,其中“急公慕义”木匾被定为国家二级,也是目前博物馆里唯一的国家二级文物。

这件宝贝的寻得,多亏了馆内征集人员多年的“淘宝”经验。

“‘木匾’类,反映祝寿和科举内容的有很多,可以说占据了一半以上,但是与慈善相关的却很少。”程伟是中华慈善博物馆征集陈列部的主任,2018年6月份,在了解到福建连城县的古玩城有整千块的木匾后,程伟觉得值得去“淘”一下。

“抱着极大的期待到那儿后,我们才发现,整个市场大多做的是现代根雕,有年代的东西市面上基本没看到。”程伟凭借敏锐的嗅觉,在市场上挨家问,终于打听到附近有个收藏大户,可能有他们想找的东西。

那是一幢三四层的小洋楼,楼里几乎摆满了主人的藏品。其中,就有这块“急公慕义”木匾。木匾长2.58米、宽0.85米,制作于清道光乙未年(1835年),距今将近两百年历史。题匾人是当时的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以表彰一位乡绅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的行为。“急公慕义”为红底烫金字,匾的四周边框为精致的雕花,整体品相不错。

此次福建连城之行,征集人员收获颇丰,一共带回了十几件有价值的文物,这在以往的“淘宝”之旅中,算比较少见的。

中华慈善博物馆里的宝贝是怎么淘来的

连城之行的意外之喜  

这次福建连城之行,还有一项意外收获。

在连城一位收藏家的乡下别墅里,馆内征集人员看到了一块咸丰年间的木匾,刻有“如松”俩字,一般在古代,刻匾表达谢意,字面意思都比较直白,诸如乐善好施、急公好义、见义勇为等,光看字面意思,“如松”仿佛和慈善关系不大,但细心的馆内征集人员发现,这块木匾上,还有一段字号很小的上款,内容比较多。“反正大老远都来了,就看看上面写了些什么!”蹲下来仔细一看,程伟等人大喜,“这块匾不仅和慈善有关系,而且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题字“如松”,送匾人非常巧妙。被表彰的人叫寿岩公,在地方上修桥、补路……做了很多善事,还在道路两旁栽了很多松树,为行人遮风避雨,这便是“如松”的由来。另外,《诗经·小雅·天保》中提到“九如”,其中有句: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意为你像松柏生长茂盛,子子孙孙相传承。所以,“如松”不仅是族人对寿岩公做善事的褒奖,又有对他长寿的祝愿之意,一语双关。

中华慈善博物馆里的宝贝是怎么淘来的

负责文物征集工作的人,往往是个杂家,不仅要细心,更需要精通历史,对文物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还要对文字的意思、出处等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不错失“宝贝”。

三进湖湘的不虚此行   

在中华慈善博物馆的慈善历程厅里,布置着一个五代时期婺源浙岭一位方姓老婆婆在山上施茶的场景,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相关史物佐证。

“施茶”是古代的一项慈善活动,在繁华的大街上或者山脚下,搭一个简易棚,放上一个茶桌,茶桌上备有茶壶、茶碗,或者直接放一口大缸,里面备有冲泡好的茶水,供过路的行人免费饮用。

一次在湖南的湖湘古玩城“淘宝”的时候,馆内征集人员发现,其中有一家店里除了传统木雕,还有很多石刻、碑刻,“历史上,这里湖湘文化地域性突出,地形上,这边多山多水,所以很可能存在给人歇脚、施茶的茶亭,那就会留下与慈善相关的物品。”程伟便和店老板互留联系方式,让他帮忙留意。

几个月后,程伟收到了对方发来的一张微信照片,照片里是清代光绪年间的一个施茶的茶缸。

怀着激动的心情,去年11月份,征集人员又专程去了一次湖南,见到了图片上的茶缸。这个茶缸长73厘米、宽51厘米、高44厘米,四个侧面中的三个是纯毛面,剩下的一面刻满了字,非常详细地记载了茶亭的主人是谁,茶亭建造的时间、原因、如何运转,还有刻字石匠的姓名和时间等。

带着这个线索,征集人员回到南通和专家论证。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后,征集人员第三次踏入湖湘,成功地带回了这个茶缸。此次征集成功,不仅为方婆遗风场景提供了史物佐证,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

中华慈善博物馆里的宝贝是怎么淘来的

藏品征集永远在路上  

馆藏文物的数量、质量和研究水平,是衡量一所博物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为一个年轻的博物馆,藏品征集永远在路上。”程伟有感而发。

程伟介绍,中华慈善博物馆文物收集的方向主要有三个,一是木雕类,比如匾、楹联;二是古籍,比如《劝善书》;三是石刻、碑刻,包括拓片。

中华慈善博物馆2011年开始筹建,2016年开馆,开馆的时候,馆里仅有少量古代木匾。程伟是在2012年加入的这个团队,从事文物征集工作这么多年来,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好找!像大海捞针一样!因为在这之前,慈善专题的博物馆,全国是没有的,也没有专门搞慈善相关物品收藏的,但慈善历史悠久,我们有必要为此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我觉得我有机会参与其中,非常有意义。”所以只要一有时间,程伟他们就会去全国各地“淘宝”。遗落在民间的文物,在他们的火眼金睛下,重获“新生”。

去年,在全馆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多方支持下,中华慈善博物馆共征集藏品138件(套),涵盖木器、石刻、拓片、古籍等门类。

现在,征集人员们的脚步遍及江西、山西、山东、福建、湖南、四川、陕西等全国十几个省市区,征集到的藏品包括古籍、捐赠票据、牌匾、书法、碑刻、拓片等,其中有不少珍品,兼具展示、史料、艺术、研究等价值。

在中华慈善博物馆,它们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展陈方式,再现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慈善业绩。

步入中华慈善博物馆大厅,往东走,脚下是一条由不同字体的“善”字组成的“善道”,一共365个善字,寓意着每日行善,一日一善,这也正是中华慈善博物馆向每一位参观者所要传递的信息。中华慈善博物馆不仅为慈善类的物品提供了一个集中保护和展示的平台,同时这里也是研究我国慈善事业和传播、传承慈善文化的载体和桥梁。

中华慈善博物馆里的宝贝是怎么淘来的

编辑:安笑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