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孩子从叫“妈妈”改叫“妈”,只差一个字,说明孩子经历3个阶段

时间:2020-08-22 14:16:20来源:馨蔓育儿

当妈妈最幸福又最头疼的,是什么时候?

是小屁孩儿追在身后,不停叫"妈妈、妈妈……"的时候。能同时感觉到孩子对你的眷恋和幸福感,又不得不伺候小祖宗,得不到片刻清闲。

难怪有段子说,爸爸们最心机的时候,就是先教孩子学会"妈妈"的发音,然后他们就能抱着手机喊:孩儿他妈,娃在叫你。心安理得地玩手机去了。

可是,突然有一天,孩子不粘着你叫妈妈,而是叫"妈"的时候,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现在你叫自己的妈妈,是怎么叫的?

仔细想想,我现在叫自己的妈妈,都是叫"妈",而不是"妈妈"。回想起来,这样的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受到什么因素影响?记得不太清了。

依稀感觉,是在读初中那会儿,总感觉和父母有隔阂,每个月从父母那里领生活费,感觉自己像个打工仔,父母像老板和老板娘,按月发工资。

而我的KPI,就是考试分数,有时候考得好,"工资"还能多发个百把块。

亲切感,在这一次一次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中,变得淡化。

口中的"妈妈",也变成了"妈"。

不再走着走着就要拽着妈妈的手;

不再缠着要爬上爸爸的后背。

那时候,我不懂事。

没有发现,不再牵着的妈妈的手,变得粗糙不再光滑;

没有发现,没有再爬上去的爸爸的背,变得不再挺拔坚实。

那时候说的最多的是"你们好烦呐。"

……

直到,我长大了,现在,我是一个妈妈。

那天,孩子突然叫了一声"妈",而不是"妈妈",吓了我一跳。

我也老了吗?

我要经历一场轮回,体会父母的老去了吗?

是不是我太矫情,"妈妈"和"妈",只有一字之差,会包含这么多感情的细腻吗?

会的,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味着亲子关系,不再那么亲密,有一种叫成长的隔膜,逐渐滋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

只有父母之爱,是以离别为目的的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娅,在她的著作中,留下过这样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例外,那就是父母之爱。

孩子从叫你"妈妈",变成叫你"妈",不是你变老了是他长大了

在从"小毛头"变成"成年人"的过程里,孩子对父母的亲昵,逐渐变成了个体和个体的对等,在这个过程里,"妈妈"逐渐变成了"妈"。

孩子也就长大了。

而这个长大的过程,大约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依赖的幼年期

这个时候的孩子,无条件地依赖父母,父母的话对孩子的影响,好比"圣旨"。取悦父母,是孩子的天性,更多的是表现出对父母的亲昵。

第二,叛逆的青春期

只叫一个"妈"字,多半来源于这个时期,由于心理发育,使得青春期的孩子,更具探索欲和自我意识,他们开始对与父母表达亲切,感到害羞。实际上,这是个体成长的必然阶段。

第三,稳固的成年期

从青春期到成年,人和人的关系逐渐稳固,特别是由于中国人独有的羞怯感,让亲子的相处,逐渐稳定在青春期后期的模式,那时候多数情况下,叫"妈"的,也就一直叫下去了。

别小看从"妈妈"到"妈"的一字之差,其中,或许涵盖着父母和子女生命中,从最温馨到最冲突的时光。

如果父母遇到孩子称呼上的转变,不要惊讶,试着尊重孩子的变化,让他们自由的发展自我意识。

终有一天,他会记起牵着他的手和背过他的臂膀。

你是怎么称呼父母的?你的孩子又是怎么称呼你的?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