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这个锅你背了多久?

时间:2020-09-07 18:16:22来源:成长树微博

文 | 卡卡辛明明自己在外上班辛苦打拼,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结果却落得满身埋怨。

来源 | 超级育儿师

前几天,在知乎看到有位妈妈在讲述自己的困惑:

3岁的女儿变得特别缠人,只要她在家,孩子就会像跟屁虫一样粘着她。

没事就要抱抱,吃饭不好好吃,睡觉更是要三催四请。

可是这么一个“小魔王”在幼儿园老师的嘴里,是个“正能量宝宝”。

家里人也都说:

“妈妈不在的时候特别乖,只会闹妈妈”。

说起来,当妈妈真是不容易,孩子不粘自己觉得有问题,孩子太黏自己,还是担心。

尤其是周围人那句“只要你在,孩子就作妖”,更是瞬间能击垮一个老母亲脆弱的心灵。

图片来源: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好像孩子所有的调皮都是因为自己。

其实,这样的委屈大多数妈妈都经历过。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孩子变得格外粘自己。

没事就要抱抱,就连上个厕所都非要闹着一起去。

一不顺他的意,就是一番哭闹,简直分分钟崩溃!

可是其他人带孩子时,磨人精秒变天使宝宝。

有时候真的难免会怀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真的出了问题?

自己会不会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呢?

图片来源: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别怕

“磨娘精”不是你的错

“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这个阶段,我自己也经历过。

那段时间,每次碰到孩子耍赖哭闹时,都恨不得收拾她一顿才解气。

直到偶然间看到那句“被偏爱的有恃无恐”之后,豁然开朗。

生活中,我们都习惯把坏脾气向最亲近的人发泄,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人永远不会真的为此生气而离开我们。

小孩子其实也一样。他们知道妈妈是最爱的人,可以包容他们的脾气,不会离他们而去。

于是,在外面有了不开心的情绪,都会忍着等妈妈回来用撒娇或是耍赖的方式向妈妈发泄。

想想,真的有点像在公司受了气,回家和老公耍性子的自己。

科罗拉多大学医学中心教授索兹·詹姆斯,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把1岁的孩子放在视崖装置上。

视崖装置,就是一个用1米左右的桌子搭的人工悬崖。

桌子的一边是安全区域,叫做“浅滩”。

另一边是透明玻璃,给宝宝造成错觉,看上去是个“深渊”, 他们自然不敢往前爬。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宝宝则会根据站在一边的妈妈展现的表情, 来决定他下一步是否向“深渊”爬。

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妈妈的出现,会让宝宝觉得自己很安全。

换了其他人,孩子就会谨慎行事,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安全。

这些“磨娘精”,其实是把妈妈当做了一个“安全港”,因为对妈妈的爱和信任,所以才会肆无忌惮地暴露自己的脾气。

孩子不乖,其实真的要恭喜你。

因为这恰恰说明你是个合格的妈妈,你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与安全感。

只有得到了满满的爱的孩子,他们才会充满安全感地“恃宠而骄”,其实不过是笃定有妈妈在,我怎样都可以。

从来不“作”的孩子

在想什么

最近热播的《以家人之名》中,子秋实在让人心疼得掉眼泪。

一个本应该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却有着超出孩子一般的懂事。

他不敢坐沙发,一个人坐在小板凳上和尖尖、凌霄一起看动画片,看到好笑的片段也不敢大笑。

半夜自己一个人在厕所里洗衣服,被李尖尖欺负也只是把错怪到自己身上。

子秋的乖,是因为害怕被抛弃,最亲密的妈妈抛下自己而去之后,他便学会了察言观色,讨好别人。

害怕像那个好事的邻居说的一样:

“要听话要懂事,不然就把你送走。”

缺少爱的滋养的孩子,都是压抑了自己内心的渴望,才做到了听话懂事。

知乎上曾有个问题:

哪个瞬间让你明白了父母根本不爱你?

有个网友说道:

那不是哪个瞬间,而是因为无数个瞬间累积,让孩子彻底寒了心。

每一次,孩子反复确认自己是否是被爱着的,反复想要证明被爱与否,一次次受到伤害,直到再也不抱期望。

图片来源:电影《蜂鸟》

《美国育儿百科》里说:

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家人或保姆告诉你,孩子表现得像个天使。

千万不要急着高兴,这只是因为孩子对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当孩子在妈妈面前,无论何时都表现的乖巧懂事时,其实正说明他们连最亲密的人都缺乏信任,不敢用不乖的举动去试探母亲的底线,索取关注与爱。

缺爱的孩子,乖只是他们的一种保护色,而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孩子不乖的时候

妈妈怎么做?

当孩子用不乖的方式来像妈妈索求关注与爱时,妈妈能做些什么来回应孩子对爱的渴望呢?

☞ 不要推开孩子当孩子作妖时,有时候难免情绪烦躁,要么不理他,要么是吼上几句。

然而无论哪种方式都会让他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忽视了,是没有存在感,是不被爱的。

在《不可思议的妈妈》里,有一次,小女儿包子向蔡少芬哭诉说别人都喜欢姐姐的时候,蔡少芬并没有觉得是女儿在瞎想、胡闹,她很耐心地安慰孩子:

我觉得你的感受是真的,我也接纳你的那种感受。

这两句话其实就是向孩子发出一个信号:

我承认你的情绪,理解并且接纳它。

承认孩子的感受,他们才不会觉得被忽略。

孩子不乖时,也许正是最需要妈妈的时候。

☞用有仪式的告别来缓解分离焦虑很多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其实是因为他对未知的事情感到恐惧,所以才会“作”。

前几天,被一则视频暖到了:

一群小托班的孩子在排队等家长接放学时,一开始没看到妈妈的小男孩满脸委屈,直到看见了妈妈,表情逐渐失控。

等到妈妈抱起他时,孩子边哭边说:

“妈妈真的,第一个来接我啦?”

看着母子俩的对话,不难猜出,这是妈妈在今天早上送孩子时,与孩子做的第一个接他的约定。

其实分离本身并不会让孩子那么难以接受,如果他清楚地知道妈妈去哪,什么时候会见到妈妈,往往就能平静下来。

孩子要的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一份来自妈妈的安全感。

☞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渐进式分离在《儿童行为心理学》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方法:

用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来分散他的注意力,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减少宝宝的黏人频率。

比如,可以先陪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的游戏,当发现宝宝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喜欢的游戏上时,就可以对他说:

“妈妈要去把衣服洗了,宝宝自己先玩会儿,妈妈就在洗手间。”

当征得他们同意之后,再离开,而不要在孩子正玩着时突然不见。

分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慢慢让孩子习惯分离。

处理得当,反而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和坚强。孩子自出生后, 就长期处在妈妈的照顾下,势必会形成对妈妈的依赖。

所以说,他们爱粘人真的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有时候,的确会被他们的粘人搞得头大。

然而,孩子会长大,走出家门,拥有自己的小家,他们依赖我们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现在这些甜蜜的负担,日后会全部变成最美的回忆。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

我的爱占据了我的心灵,而我也占据了他的心灵。

我拥有他,而他拥有我,没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了。

孩子只对妈妈不乖,正是因为对妈妈的爱与信任。

也恰恰证明这段亲子关系是健康而紧密的。

那么下次,当他们不乖时,不如张开双臂给他们一个拥抱。

我们的理解与耐心,会是他们在未来面对陌生环境时最重要的底气与安全感来源。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