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育儿十误区画给你看

时间:2020-11-12 08:16:23来源:长沙晚报

1 新生儿第一口应喝水清洁口腔?

误区:宝宝待在羊水里,口腔内有许多脏东西,不用水冲掉,可能导致宝宝感染。

真相:给新生儿喝水漱口发生在以前,那时的产房环境相当差,清理条件不足,接生的人就会给宝宝喝一口水清洁口腔。现在,宝宝都在干净整洁的产房出生,自然也就不用喝水漱口。

建议:第一口最应该给宝宝喂的是母乳,一般建议婴儿出生后半小时内开始吸吮。母亲的初乳可刺激婴儿的肠蠕动,促进肠黏膜的成熟。婴儿早吸吮可促进母亲泌乳素分泌作用于乳腺泡,提早分泌乳汁。同时,婴儿吸吮时刺激乳头,可增加母亲脑垂体分泌催产素,从而加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量。因此,无论是对妈妈还是宝宝来说,第一次的母乳喂养都非常重要。

2 宝宝穿纸尿裤容易变罗圈腿?

误区:宝宝出生后纸尿裤是24小时的陪伴,穿着纸尿裤两腿不能靠拢,会影响腿部的发育生长。

真相:只要正确使用纸尿裤,不会导致宝宝罗圈腿。宝宝生下来正常的姿势类似于在母体内的样子,双上肢屈曲,双膝关节屈曲,双脚交叉,双髋关节外展,这种现象随着时间会逐步过渡到正常。使用尿不湿能让股骨头更好地落在髋关节臼里,有利于宝宝发育。家长需要根据宝宝的体重变化及时更换纸尿裤型号,且单片使用时间不宜过长,这样更有利于宝宝健康的生长、活动。

建议:某些宝宝生下来会有先天性膝关节或髋关节脱位,导致下肢姿势异常,需要到医院进行专业支具或石膏固定,帮助宝宝进一步发育。

3 妈妈口服抗生素后不能哺乳?

误区:母亲服用的药物都有可能进入乳汁,会给婴儿造成影响。

真相:一般情况下,口服抗生素不需要停母乳喂养。妈妈口服抗生素后,抗生素到达乳汁的含量很少,常常不到药物总量的1%,对宝宝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抗生素哺乳期妈妈都能使用,比如氟哌酸可能引起宝宝软骨的发育;磺胺类药物可能引起宝宝肾功能损伤;庆大霉素可能引起宝宝的听力损害;氯霉素可能引起“灰婴综合症”等。因此,哺乳期妈妈不能使用上述药物,尽管药物到达乳汁的含量很少,但是这些药物可以在妈妈体内蓄积,给宝宝带来伤害。

建议:如果母亲出现以下情况不宜哺乳:母亲患活动性结核病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母亲正接受同位素放疗,或曾暴露于放射性物质下(乳汁内含放射活性物质);母亲正接受抗代谢药物或可通过乳汁分泌的药物,及其他化疗药物治疗(直至完全清除);母亲正吸毒、酗酒等。

4 宝宝进食卡住了喉咙,赶紧喂水、拍背?

误区:进食时被异物呛到或卡住喉咙,急救方法是拍拍背、大口吞水或米饭能把异物“带下去”。

真相:发生异物卡喉时,不要使劲拍孩子的后背,这样可能把异物振到气道的更深处。不要把手伸进孩子的嘴里,尤其是不能伸进咽喉部位,这样可能把异物推到更深部位。

建议:如果孩子出现了咳不出声也哭不出的情况,脸色也开始变青,需要立即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面对3岁以下孩子,救护人应把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在孩子背上拍1至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如果第一种操作没有成功。可以把孩子翻过来,让其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抢救者跪下或立于其足侧,或取坐位,并使患儿骑在抢救者的大腿上,面朝前。抢救者以两手的中指或食指,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重击压迫,但要很轻柔。重复以上手法,直至异物排出。

如果是3岁以上孩子,抢救者站在病人背后,用两手臂环绕病人的腰部,然后一只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病人胸廓下肚脐上的腹部;另一只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重击压迫病人的腹部。重复以上手法,直到异物排出。

5 宝宝呛奶时,要抱直宝宝拍背?

误区:宝宝在1岁前很容易发生呛奶,宝宝呛奶时,爸妈常常会心疼地将其抱起来靠在肩上,以缓解宝宝不适。

真相:如果宝宝发生呛奶,千万不要把宝宝直立,这样会让奶往下走,进到气管或肺里。宝宝呛奶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能造成气管堵塞,甚至危及生命。正确的做法是:如果宝宝呛奶的程度较轻(宝宝有咳嗽,但是没有面色发绀的表现),将宝宝脸侧向一边,然后用空掌心拍宝宝的后背;如果宝宝呛奶的程度较重(有面色发绀的表现),应将其俯卧在抢救者腿上,上身前倾45度至60度,并用力拍打其背部四五次,利于气管内的奶引流出来。

建议:宝宝1岁之前吞咽功能较差,胃容量较小且位置较水平,如果喂奶方法不当,宝宝非常容易出现呛奶。妈妈应注意喂奶的姿势,以“三贴” 为宜:婴儿的嘴及下颌部紧贴母亲乳房,母亲与孩子胸部紧贴胸部,母亲与孩子腹部紧贴腹部。宝宝一次吃奶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牛奶喂养的宝宝要注意奶嘴孔的大小,以奶瓶倒立时奶滴出来为宜。

6 非免疫规划疫苗可以不用打?

误区:免疫规划疫苗是国家免费的,很重要必须打,非免疫规划疫苗是自愿打的,没那么重要。

真相:从预防疾病的意义上说,两类疫苗同样重要。免疫规划疫苗与非免疫规划疫苗是管理角度上的分类,不是医学分类。从医学角度看,非免疫规划疫苗是免疫规划疫苗的重要补充,有些非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对人们威胁很大。目前,根据传染病防控需要,部分非免疫规划疫苗正逐步被纳入免疫规划疫苗的管理。

建议: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选择疫苗时可优先考虑疫苗所预防疾病对宝宝健康危害的严重程度。例如,肺炎球菌性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之一。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宝宝又没有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的禁忌症,应该尽量接种。

7 给新生宝宝睡枕头,枕出好看的头型?

误区:老人说孩子得睡硬枕头,刚出生就给宝宝睡小米枕头或下面枕上一本书。

真相:孩子出生后的大段时间以睡眠为主。新生宝宝的脊柱尚未形成生理弯曲,平躺时其背和后脑勺在同一平面上,不会造成肌肉紧张。这时如果塞一个枕头进去,宝宝头部被垫高了,被迫向颈部屈曲,不但不舒服还容易影响宝宝的呼吸和吞咽, 甚至会引起窒息导致意外。尤其是对于常常吐奶的宝宝,睡枕头风险更高。

建议:大部分宝宝都不爱睡枕头,即使放了枕头宝宝也很少睡在上面。枕头、毯子等很柔软,小宝宝在床上翻滚时,柔软的东西可能盖住孩子口鼻导致窒息。从安全的角度上考虑,1岁以内的宝宝不建议用枕头。

8 疫苗无法100%预防疾病,不打也无所谓

误区:孩子打了某种疫苗后还是得了病,既然不能“一劳永逸”,就没必要打了。

真相:没有一种疫苗接种一次就可以获得终身免疫的,仍有可能得病,但发生的概率很小。大量研究表明,接种疫苗的人与未接种疫苗的人相比,感染发病后的症状轻,病程也较短。

《疫苗学》杂志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到2019年,专门针对2岁以下宝宝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引入后,已有近3亿个宝宝完全接种,避免了1.75亿例疾病的发生,避免了近62.5万例相关死亡的发生。

建议:预防胜过治疗,对于疫苗可预防的疾病,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家长如果按标准程序为孩子接种疫苗,会大大降低孩子感染疾病的风险。

9 宝宝不吃药,要来点“硬”招?

误区:孩子吵闹不配合吃药,捏住鼻子把药灌进去就好了。

真相:给宝宝喂药时,不能采取撬嘴、捏紧鼻孔、强行灌药等行为,这样很容易让宝宝产生恐惧,而且易误入气管。把孩子的鼻子捏住后,孩子鼻子不能吸气,这时气门是开放的,药和水容易呛入小孩的气管,可引起呼吸道异物、肺炎等。

建议:给孩子喂药前,先准备药匙、药物滴管或针筒型喂药器等,准备一杯温开水和一些宝宝爱吃的饼干或糖果等。对于出生3个月内的小宝宝,由于新生儿味觉尚未发育成熟,可用滴管、奶瓶或小勺喂服。1岁到3岁的孩子如果特别不合作,一个家长将孩子抱在怀里并固定手足,另一个家长一只手拇指和食指轻捏小儿双颊,使其张口做自然的吞咽动作,另一只手迅速将盛有药液的小勺由口角放入孩子口内,等药液吞下后再放开孩子颊部。

10 宝宝越早游泳越好 ?

误区:婴儿游泳可以提高智商,促进运动系统发育,宝宝出生后不久就可以套脖圈游泳了。

真相:婴儿全身骨骼都没有发育成熟,戴上颈圈游泳时,其脖子需要承受整个身体的重量,很容易造成颈椎的牵拉和损伤。而且脖套游泳圈非大即小,很难刚好适合宝宝,颈圈过紧会影响孩子呼吸,容易出现窒息。婴儿游泳对水温、环境、器械等都有严格要求,诸如室温、水温偏高,游泳颈圈过紧以及陌生环境等,都可能造成婴儿情绪紧张,影响其正常呼吸,导致窒息。而长时间游泳,宝宝会出现疲劳,甚至发生虚脱,引起休克。

建议:1岁以内的宝宝游泳时,家长应托着宝宝身体进行亲子游泳;1岁以后的孩子可选用套在腋下的游泳圈减轻其颈部压力。孩子游泳时,家长要全程陪同观察,防止孩子翻倒造成危险。

本版指导专家

彭小明

主任医师 / 教授

知名新生儿科专家

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四科主任

本版绘图/何朝霞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