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为何育儿书很多、实际经验也采取了很多,孩子的教育就是不起色?

时间:2020-10-06 08:16:35来源:L美人哒

文/

教育要因人而异,非一本书、一种技巧就可解决,需要共同感受成长

说到教育这件事情,很多父母都是育儿书买了很多,网络上各种教育经验也采取了很多,但是孩子的教育就是没有多大的改变,当很多育儿准备并无多大起色的时候,焦虑、和各种不安的情绪就开始占满心绪,很多育儿理论看起来头头是道、但一用起来就是鸡飞狗跳的画面,难道是我们的理解不到位、还是方法用的有偏差?

实际上,教育孩子的方法并不能一概而论,每个孩子都是特有的存在,我们不能拿教育女孩的方法教育男孩,更不能拿教育性格内向的方法去鼓励性格跋扈的孩子,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切合实际去针对性解决问题,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解决方法、一种教育理论可以解决所有的育儿问题。

教育,是家长跟孩子们共同成长、共同历练的一个历经过程,这个过程不可缺少也不可一跳而过,只看重结果、不去感受成长过程的每一点变化,想要立竿见影的效果最后却是失望永远大于期望。

再者,很多人都说育儿书看了很多,实际经验也采用了很多为什么就是不起效果?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问问自己“阅读的时候有没有以放松开放的心理呢?”,很多家长在阅读育儿知识点的时候都过于心浮气躁,以至于理解的内容都过于极端,所以育儿书、教育理念的理解在于心态调整好,如果心态不好再多的育儿书、再精妙的育儿经验,都是负面看待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那么,在各类育儿书籍、教育理念里,家长们在提取经验时该如何正确理性看待呢?

1、适合别人的,不一定就适合自家孩子

吸取育儿经验时,我们一定要抱着“适合别人的,不一定就适合自家孩子”的思想,忘记自己已为人母的身份束缚,站在旁观者、虚心求教者的角度去阅读、理解,当然为了避免有些鸡汤式育儿影响自己的教育效果,家长们一定要学会分辨教育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因为任何教育理念都并非绝对性的,别人分享的教育理念或许对自家孩子真的很有效果,但对其他的小朋友可能就是负面的反作用影响了。

比如,我们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这个育儿理论一看就并非是决定性的,让孩子爱上学习看起来简单轻飘飘的一句话,实际上孩子不学习背后的原因七七八八,不找到原因又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呢?学会抱着“适合别人的,不一定就适合自家孩子”去吸取经验之后,我们就可以用平静之心去阅读整篇育儿理论,在文章里取长补短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育儿价值。

2、阅读时要学会重审自己、而不是抱怨吐槽

很多父母在阅读育儿知识点的时候,心浮气躁的心态让自己的思维也变得果断,很多良好的育儿经验没有看到、只有那些打一顿乖几天的教育才切合实际,比如某些育儿书籍、育儿实际经验,是在讲“父母和孩子好好沟通”这件事情,很多父母还未读完就果断下定义“站着说话不腰疼”、“说的好听、做起来难”、“这肯定是没养过孩子的作者”……

各种果断的否决意见一个接着一个,试问有价值的某些育儿理论、育儿经验又怎会发挥该有的价值呢?所以阅读育儿理论、实例的时候,一定要以平静之心态面对,如何在阅读的时候学会重审?这就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重审自己的育儿缺陷了。

比如,文章说的是沟通式教育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如果你家孩子从小就未曾友好沟通过,只是以家长和孩子这样的身份相处着,那么直接采用某某方法和孩子沟通自然是效果不佳,因为良好的沟通模式一开始就从未建立过,所以在这篇文章的阅读经验里,要关注的不是沟通方式的效果好不好、有没有用,而是重审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只有将具有负重的身份模式变得轻松简单些,那些和孩子沟通的经验方法才会实现价值凸显效果。

3、主动和孩子分享自己的过往经历

和孩子沟通是一门技巧更是教育里面的核心,没有任何一个人喜欢听通篇大道理、包括成年人也是如此,所以说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不要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去给孩子讲道理,主动给孩子分享自己的过往经历孩子更愿意去听,比如孩子摔跤后并没有受伤却赖在地上各种撒泼,这个时候我们多给孩子讲一讲自己摔跤的经历,再告诉孩子自己当初又是怎么做的,孩子更容易倾听的同时也更容易接纳。

当然,我们主动和孩子分享自己的过往经历,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知错就改,也是为了建立起良好的教育沟通模式,在孩子顽劣时父母要谨记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的同时再去引导孩子在分享的过往里,提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看法,让孩子陈述自己的想法是难得的思维训练,更是自我调节情绪、错误的脚印痕迹。

4、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给孩子,让他们做主自己的人生

在孩子的教育里,很多父母都会触犯的错误就是“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可能很多父母会说“我没有”,但生活的一些行为的确是不信任的举止,比如孩子呆头呆脑地学走路的动作父母不放心硬要搀扶着,写作业担心偷偷玩手机在一旁监督,交朋友担心会被带坏而出口教育阻止,想要收拾碗筷担心会摔破孩子受伤而阻止……

以上种种以“担心、不放心”名义的替代,实际上都是对孩子不信任的典型表现,只不过是父母们没有意识到罢了,如果我们不对孩子放手,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给孩子让他们做主自己的人生,最终和孩子隔阂会越来越多、距离也会越来越远,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孩子自己去总结思考,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决定,这个过程也是在锻炼孩子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平时多问:

“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这件事你的想法是什么”

“这个决定里,如果是你会怎么选”

……

---------------------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