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什么情况?博物馆里的文物居然长毛了……专家科普南博的“宝贝”是如何保养的

时间:2021-06-17 16:17:18来源:扬子晚报

夏天到了,食物放置不好容易长毛变质,但你听说过文物也会长毛吗?端午假期,一位网友在陕西乾陵博物馆参观时,发现了两件文物长毛了,随即发微博到网上,并艾特了一些文物界的大V,希望得到解答,这事也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对此,乾陵博物馆副馆长陈女士回应称情况属实,目前已经做了处理。据记者了解,乾陵博物馆已经将相关文物撤出展馆,在文物修复室里检查、养护。

参观博物馆发现文物长毛

博物馆回应“是有这么个情况”

端午假期,有网友在参观陕西乾陵博物馆时,发现了两件文物长毛了,于是他发布了一条“在乾陵博物馆看到这两件文物长毛了,是咋回事……保存温湿度不到位吗?”的微博,并艾特了一些文物界的大V。

记者看到,这位网友晒出的两件文物都是人俑,其中,有一张图片显示,文物名称为“唐陶彩绘胡人俑”。从网友提供的图片可以看出,人俑从头到脚长满了细细的“绒毛”,就像在雪地里打了个滚的“雪孩子”一样。这位网友遗憾地表示:“我也不明白(原因),旁边也没有工作人员,本来还想问一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博物馆文物保存工作没做到位,还是真有不可控因素?乾陵博物馆副馆长陈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是有这么个情况”,她也表示目前该文物已经做了处理,陈馆长称因为此前该文物遇到天气、温度变化原因,出现盐析,呈现出网友拍摄下来的类似于文物长毛的情况。目前,相关文物已经撤出展馆,在文物修复室里检查、养护,据悉,该件文物是一件陶制胡人俑。但并非所有陶器都会出现盐析情况。

陈馆长表示,有些陶制文物做过脱盐处理,就不会因为温、湿度变化出现盐析,而有些陶制文物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做脱盐处理,就会在一定环境下出现盐析。“之前这一例文物也发现过类似情况,只是它(出现问题)的频率、频次很难确定。展柜里面有温湿度调节。当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后,就及时做了处理。”

据乾陵景区官方微信介绍,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乾陵博物馆有“唐墓文物三绝”(唐墓壁画、石椁线刻画、唐三彩),还有做工精美、雕刻细腻的金银玉器和铜镜,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向世人展现着曾经盛极一时唐文化的精彩与辉煌。

网友们对于解释并不买账

博物馆再度通报:与墓葬埋藏环境有关

多数网友对馆长的解释并不买账,不少网友认为博物馆或多或少存在管理上的失职,出现盐析情况非一日之寒,在监管上显然不用心,属于低级错误;还有部分网友认为这已经超出了文物保护的监管问题,属于破坏文物行为,应当问责管理部门。

爱好文博的网友热切参与讨论:“毛未免也太多了点吧。”“貂裘大衣不错嘛。”也有网友猜测文物长毛的原因,是潮湿还是泛碱?从事文物保护教学科研的网友“P大文保-ZH”分析,应该是盐分,出土的时候没有脱盐,湿度变化诱导出来了。拥有403万粉丝的大V“文物医院”是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副研究员,他看到这条微博后,起初以为是霉菌,后来点开大图分析,感觉更像是盐类矿物结晶。他分析指出,“文物长毛”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墓葬里已经形成,就无需修复;另一种是博物馆保存前没有进行脱盐造成析出,可以去除,不过这种现象很少见,“不建议修复,可以做标本”。

6月16日,@乾陵博物馆 微博发布《关于文物出现病害的情况说明》:近日,有网友反映我馆文物展厅两件陶俑出现“长毛”现象后,我馆立即将这两件展品撤离展厅保养,及时邀请相关专家对其进行会诊。同时,对展厅环境、文物库房进行实地查看评估。专家组认为,陶俑出现此类现象与墓葬埋藏环境有关,初步判定陶俑表面白色绒状物为“可溶盐析出”。为明确病害原因,专家将进一步进行科学分析检测,及时启动病害治理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

南博的“宝贝”们还好吗?

专家科普梅雨季节的文保工作

看到这条新闻后,有不少南京网友想问问,咱们南京博物院里也有很多宝贝,在如此潮湿闷热的梅雨季节里,它们怎么样了呢?对此,记者采访了南京博物院前典藏部副主任吴荣清老师,他告诉记者,请广大网友放心,南博里的宝贝们都好着呢!对于网上“乾陵博物馆文物长毛”事件的网友热议,吴荣清分析称应该是长霉菌了,“温度没有控制好,肯定要长毛的”。

吴荣清介绍说南京博物院对文保工作一直都非常重视,专门有一个文保研究所,文保研究所里的专业人员都会对所有地上地下的文物进行保护,目前,南博库房里一共有44万件文物,“库房都是恒温恒湿的,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像梅雨季这样的极端天气,我们就要加强对恒温恒湿系统数据的观察,每天都看,如果发现湿度过大,要调整除湿机的使用功率”。另外,吴荣清强调,梅雨季节,除了温度控制外,适当的除霉也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纸张类,有阳光的时候,我们也会注意晾晒”。

对于文物保护,吴荣清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考古容易保护难”,他解释说:“文物保护不光要有金钱,精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责任心,凡事只要用心了,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