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8-24 18:16:28来源:贝贝豆育儿课堂
在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不妨听一个身边的真实故事。
朋友家的宝宝是出了名的不爱学习,为了能让孩子的成绩有所进步,朋友特地和孩子约法三章,如果孩子下次能够考60分,朋友就给他20块奖励,如果能够考到70分,就给孩子50块的奖励。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管用,孩子的成绩出现了小范围的上升,可慢慢地,朋友发现宝宝的动力越来越不足,一问才知道孩子是觉得考试提高分数太难了,想要让妈妈将“奖励”提升到100元。
朋友这才意识到,孩子其实并没有真正爱上学习,学习也只不过是为了外因(获得奖励)。
心理学将孩子的这种行为称之为“德西效应”。父母“奖励式育儿”方法的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是德西效应导致的。
为啥“越奖励孩子越难管”,德西效应揭示真相,多半是“过度”惹的祸
爱德华·德西在进行了多组实验的比较分析之后提出了“德西效应”,他指出,多数父母之所以“越奖励孩子越难管”,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奖励出了问题。
在他看来,父母对孩子的奖励不应该无序且无度的,而是应该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就是孩子内心最开始的兴趣。
更准确的说法是,孩子内心对于事物最开始的内驱力才是主人,父母施加的外部奖励不能喧宾夺主。
这就在提醒父母,教育孩子时要首先从孩子内心出发,帮助孩子建立内驱力,否则孩子就会被外在的奖励所迷惑,错误地在学习和奖励之间建立联系。
所谓的学习动力最终也只不过是为了奖励所作出的“虚假反应”。
其实不光是学习,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了让孩子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父母都会借助外在奖励,来引导孩子往前走。
这种引导并没有错,可事实上,生活中的许多家长如把握不好外部奖励的“度”,从而一味地在外部奖励上加压,这就相当于饮鸩止渴,在外部奖励的过分刺激下,孩子对事物的原本兴趣也会被奖励所取代。
以至于家长往往会陷入到一个“死循环”:
想让孩子做什么事——为孩子设定过分的奖励——孩子在奖励下有进步,并在奖励和努力之间建立联系——奖励消失或者不能满足,孩子动力消失。
“德西效应”将这种情形称之为外部奖励对内部驱动力的“掩盖效果”:
因为外部奖励给孩子带来的动力更加明显,本应该对事物本身感兴趣的孩子,转而和外部奖励建立了联系。
当这一点反映在学习上时,德西效应就表现为孩子的努力不是真的想获得一个好成绩,而是为了获得足够多的奖励。
于是,情况就变成了这样:
孩子期盼着奖励,父母期盼着结果。
父母和孩子的期望完全没有重合,自然也起不到一开始所设想的结果。
德西效应揭秘,父母没有限制的“奖励”,或许会为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
无度的奖励会让孩子产生对于外在奖励的额外依赖
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其实并不能清楚地分辨出“为奖励学”和“为了自己学”之间的区别,相比较于遥不可及的长大和枯燥的学习本身,肉眼可见的奖励明显更能吸引孩子的欢心。
这就导致孩子很容易对于奖励产生依赖:有奖励或者奖励丰厚的时候才要学习,没有奖励或者奖励不满意就可以不学习。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父母对孩子的奖励反而将孩子推向了反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母要懂得激发孩子对于学习的真正兴趣,而不是让孩子形式上表现得很爱学习。
作为家长为孩子设置奖励并没有什么问题,可奖励的度一定要设定合理,而不是喧宾夺主,导致孩子产生对奖励的额外依赖。
过多的奖励让孩子将重心放在了物质上,一切朝钱看
过多的外部奖励除了能让孩子产生对奖励的额外依赖之外,还会影响孩子的金钱观。
当父母频繁地通过给予物质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将自己的行为(如学习)视为一种有物质回报的行为。孩子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回报上,而不是行为本身。
如果孩子在学习做事之前,首先关注的不是这件事本身,而是回报是否优厚的话,他们今后难免会遇到更多的挫折。
孩子自身的内驱力和外部奖励带来的影响就像是天平两端的砝码。
如果不想让孩子受到“德西效应”的影响,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内驱力的一端“加重”。
父母不想让孩子受到“德西效应”的影响,激发孩子内心驱动力很关键
事实上,如果想要激发孩子自身的内驱力,家长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 利用鼓励和夸奖,激发孩子内心的成就感
一般来说,同等条件下的成就感和外部奖励,前者对于孩子的影响更为深入。
这主要是源于孩子自身的比较意识,孩子总是喜欢“比别人强”,父母的鼓励和夸奖会顺势激发孩子内心的成就感,让孩子从心底里先认可自己,然后为了保持这种成就感,孩子就会主动去努力学习,从而巩固这种成就感。
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
取得进步——孩子获得奖励,激发内心的成就感——从内心出发,继续去取得进步
不同于奖励式育儿,孩子的动力并没有和奖励本身挂钩,而是和内心的成就感紧密联系,这种内心的动力也会比外部的刺激更加稳定。
● 顺其自然,尊重孩子的真正喜好
所谓的激发内心的驱动力和外部刺激,归根到底还是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重视”:
就像是马拉松,外部奖励就是比赛奖金,内部驱动力就是运动员的坚定心态。
父母想方设法地采取一系列的办法,主要还是想让孩子跑得“再快一点”,可孩子的成长毕竟有他们自身的发展规律,过分的要求自然会带来过犹不及的结果。
父母与其说“揠苗助长”,倒不如适当放手,给孩子必要的活动空间,同时学会正确的引导,这往往比一味低强迫有用得多。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1-08-24 18:15:55
2021-08-24 17:45:50
2021-08-24 16:45:50
2021-08-24 16:16:37
2021-08-24 16:15:56
2021-08-24 15:51:22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1-08-24 18:16:13
2021-08-24 17:45:52
2021-08-24 16:45:52
2021-08-24 16:17:00
2021-08-24 16:16:15
2021-08-24 15:45: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