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真的泪了!这些,都是抗疫一线上“妈妈的故事”……

时间:2022-01-21 08:17:30来源:网信静海

大寒,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如果细数这个时节最能温暖你我的东西,那么疫情防控一线上妈妈的故事,应该算一个。

从“树袋熊”到“坚强熊”

1月20日,全市第四次全员核酸检测上演。静海区杨成庄乡驻点机关干部谭红娇要在20日凌晨5点到位,为了准时上岗,谭红娇19日晚住在了单位。

晚饭前,谭红娇回到婆婆家,主要是为了看一眼5岁的儿子阔阔。婆婆早就准备好了晚饭,谭红娇匆匆吃过晚饭准备返岗。婆婆一言一句的叮嘱着,阔阔学着奶奶的口吻嘱咐着妈妈。

在谭红娇出门前,阔阔突然说:“妈妈,你去打败病毒吧,我听奶奶话,做一个坚强的‘小熊’。”

儿子突然冒出的暖心话,让谭红娇瞬间红了眼圈。要知道,十天前,在谭红娇眼里,阔阔还是一个娇气的“树袋熊”。

关上车门,在儿子面前不敢流下的眼泪不听使唤的涌出眼眶,谭红娇一连抽了好几张纸巾,试图堵住眼泪。她想回去再看一眼儿子,又担心勾起儿子的思念。她只好打开手机,看看几天前录制的一段视频,那里有儿子的样子。

视频是1月9日早晨录制的,阔阔站在厕所门口傻呵呵的朝着谭红娇笑着,嘴里含糊的说着:“不想让你走”。说着说着,傻笑变成了哭闹。谭红娇没有刻意哄阔阔,而是告诉他自己要去上班,并准备穿鞋出门,在谭红娇开门的那一刻,阔阔突然抱住妈妈的大腿不让妈妈走。

在谭红娇眼里,阔阔并不是一个爱撒娇的孩子。丈夫是民警,经常值班,孩子生活比较独立。可这次,阔阔却成了黏在妈妈身上的“树袋熊”。

谭红娇觉得,可能突然上岗没和孩子解释清楚有关,其实也是来不及解释。

1月8日晚,谭红娇接到返岗通知,那时丈夫在岗值班,阔阔已经睡着。谭红娇把阔阔从被窝里拉起来送到奶奶家,直到9日凌晨回家。9日一早,又接到上岗的通知,来不及和孩子解释。

直到第一轮全员核酸筛查时,在筛查现场和阔阔相遇,阔阔才知道妈妈是和病毒战斗。

阔阔对那身防护服既害怕又敬畏,害怕的是穿着防护服的医生会打针,敬畏的是幼儿园老师曾告诉他,穿着防护服的医生是打败病毒的战士,就像奥特曼一样。

阔阔看到穿着“大白”的妈妈,依旧是傻笑着,他说的唯一一句话是:“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但谭红娇给不了儿子答案,只是搪塞的说:“快和奶奶回去吧,太冷了。”

阔阔转身跟着奶奶走了,短短几十米的出口通道,阔阔几次回头望向妈妈,头上的小红帽像个“拨浪鼓”来回摇着。此时的,谭红娇早已热泪盈眶,热气挡住了防护面罩,模糊了儿子的影子。

一碗热腾腾的麻辣烫

和谭红娇一样,静海区民政局的张海莹也是驻点下沉干部,48岁的张海莹是团队中年龄比较大的一位。她有两个孩子,女儿21岁,儿子13岁。

儿子因为从小支原体不好,容易发烧。1月9日一早张海莹上岗时,儿子体温已经超过38℃,出门前她找了一些药,并嘱咐女儿刘晓玲按时给弟弟吃药。

在驻点忙了一天,期间电话响了多次,张海莹顾不上接听。直到晚饭时,她掏出手机才发现女儿打来了20多个电话,这才得知儿子体温超过了39℃,家里的药已经不管用了。

张海莹心急,可一时半会赶不回去,当值班领导得知后,马上安排其他同事把药送到张海莹家。

凌晨,张海莹回到家,儿子虽然体温下降了,但折腾了一天已经没力气说话。张海莹顾不上劳累,拿出一瓶白酒,给儿子揉搓着后背,让一旁的刘晓玲模仿着。刘晓玲接手后,张海莹钻进厨房蒸了两锅馒头,这是两个孩子未来几天的主食。

短短4个小时后,张海莹再次上岗,家里完全交给刘晓玲。接下来的几天,刘晓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1月18日,刘晓玲来到张海莹所在的核酸检测点,当了半天的志愿者,她学着妈妈的样子维持秩序,证件登记。

临近中午,刘晓玲准备回家,为弟弟准备午饭。半个小时后,一份热腾腾的麻辣烫送到了,是刘晓玲为妈妈点的外卖。

刘晓玲说,一开始她不理解妈妈,尤其是弟弟生病的时候,她特别害怕,希望妈妈马上回来。通过半天的志愿者经历,刘晓玲理解了妈妈,她希望妈妈吃上一口爱吃的饭喝上一口热汤。

一碗普通的麻辣烫,是女儿对妈妈的理解和爱。或许,此时眼泪是感动最好的表达,张海莹觉得自己十多年的付出,终于看到了盼头。13年前,丈夫因车祸去世,当时他怀着儿子仅仅5个月,她决定将儿子生下来延续丈夫的血脉。

13年来,因为工作忙,张海莹没时间照顾两个孩子学习,张海莹的家距离学校仅300米,她几乎从未接送过孩子。

七旬的母亲腰扭伤了,张海莹顾不上,儿子高烧张海莹回不来。身体的劳累和思想的压力,一次次考验着她的毅力。在张海莹看来,最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如今没有什么能把她打倒,她要做一位坚强的女儿,勇敢的妈妈。

妈妈第二次不辞而别

1月17日清晨,静海区55名医护人员驰援海河医院,蒋园园位列其中。2020年蒋园园曾跟随天津第一批医疗队驰援武汉,如今是她第二次“直接对话”新冠肺炎病毒。

两年前,蒋园园曾在武钢二院给5岁的女儿菀菀写下一封信,希望她有一天能读懂信的内容,明白妈妈做的事。因为,蒋园园离家奔赴武汉时,女儿还在熟睡,她没有告诉女儿。女儿不知道妈妈去干什么,不知道妈妈要走多久。

蒋园园回到天津,见到妈妈的喜悦冲淡了菀菀对妈妈的思念。突然有一天,菀菀和蒋园园说:“妈妈,你以后不要离开我这么久了,去哪要提前告诉我。”

那一刻,蒋园园决定以后再也不会和女儿不辞而别。

然而,2022年1月17日,蒋园园食言了。

蒋园园说,从1月8日本土发生确诊病例以来,她们就时刻准备驰援海河医院,菀菀听说后比较焦虑,每天都会问好几次:“妈妈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回来?”可蒋园园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1月16日,蒋园园接到单位通知,由于转天集合时间比较早,于是她当天就把菀菀放到了姥姥家,但蒋园园并没有和菀菀说去海河医院驰援的事。

直到蒋园园到达驻地后,菀菀才知道妈妈的不辞而别,她用姥姥的手机给妈妈发了一条语音:“妈妈,你出差了,又没有告诉我。”第二条语音是:“妈妈,我会听姥姥话,妈妈加油,天津加油!”

献给妈妈的歌

此时此刻,天津微医总医院的窦月娟正在津南区双新街的核酸采集现场,从1月8日至今,她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前沿。

在核酸采集时,窦月娟每天要采集上千个标本,身体上的累依然无法打消她对女儿的思念。

窦月娟的女儿只有2岁半,1月9日窦月娟跟随医疗队在津南区双林采集核酸时,恰好遇到家人,2岁的女儿一眼认出了妈妈。

女儿并不知道妈妈的工作有多忙,一把抓住窦月娟的衣服不肯撒手,窦月娟恨不得立即放下手中的棉签抱一抱女儿,可她不能。

一旁的婆婆赶紧打岔,让孩子唱一首歌。孩子安静了下来,整理了一下情绪,唱起了《听我说谢谢你》,尽管语调不准,甚至有些歌词咬字不清,但她依然坚持唱完了整首歌。对窦月娟来说,女儿的歌在循环,自己的眼泪也在循环。

接下来的几天,窦月娟跟随医疗队奔赴多个点位,顾不上询问女儿的情况,但她每天都会给丈夫发语音,告诉他注意事项,别给孩子吃多了,别给孩子看手机,好好让孩子刷牙;买什么牌子的去火药,不知道怎么吃就给我留言;这些话,窦月娟每天要唠叨好几遍。

担心孩子吃东西被卡主,窦月娟发送语音一步步指导,语音指导不能完全让窦月娟放心,她就让丈夫拍摄演练的视频。

丈夫说窦月娟职业病犯了,让她多注意休息,注意安全。可窦月娟觉得,安全不用担心,或许只有唠叨才能减轻自己对女儿的思念,

19日下午,丈夫发来了一条视频,父女俩将窦月娟的唠叨变成了实际演练,以视频为证。拍视频的人,嘻嘻哈哈,看视频的人,一边笑着,一边流泪……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