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4 08:16:51来源:父母圈说
听过我直播课的一位妈妈打电话过来咨询,听起来她的声音很低落,语气很沮丧,感觉她整个人的状态又焦虑又委屈。
开口的话还没说两句就憋不住的泣不成声。大概是心里有太多的委屈和压抑吧!一边抽泣一边倾诉的,是她刚上一年级的孩子。
女儿快七岁了,从出生快一岁时,他们夫妻俩因为要去外地城市打工,双双离开了农村的老家。留下女儿跟老家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外出打工的这几年,夫妻俩一年最多回家两次,有时只能在过年时才能回家。每次回到家里时女儿要过几天才能跟她熟络,可是刚刚熟络起来他们又要离开。
妈妈说女儿两三岁的时候,他们回家离开时还哭闹着不让他们走。再过几天好像也就习惯了,就不再哭闹,变得好像很懂事。他们是回家还是离开,渐渐地也没有什么情绪了。
直到今年女儿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夫妻俩一商量,为了女儿的未来,觉得上学还是到县城合适些。于是俩人在县城里首付买了房子,她辞工回家,把女儿接回自己身边,让孩子开始跟妈妈生活。
可是当夫妻俩把这一切都安排好,把女儿也接回到身边,安排好了入学等一切事情,准备开始新的生活时,妈妈发现,女儿的状态很让她担心。
把女儿接过来以后,妈妈就想弥补这些年没有照顾孩子的亏欠。给她买娃娃,买礼物,换新衣服,买新书包等等。可是女儿似乎对这些并不怎么感兴趣。
去了学校也是闷闷不乐,回到家里也是少言寡语,甚至跟妈妈都没有想要交流的意愿。妈妈给她买的洋娃娃她看都不看,床上一直放着从农村带过来的一个脏兮兮的烂布娃娃。
妈妈看到后把那个娃娃扔了,没想到女儿歇斯底里的哭闹,要找回那个烂娃娃。妈妈很不理解女儿,为什么不要新的漂亮的娃娃,却非要那么脏的破烂娃娃。
而且因为扔娃娃的事情,女儿跟妈妈的关系越发抵触,妈妈根本就没办法靠近孩子。去学校跟老师了解情况,老师也反应说孩子不怎么说话,跟别的同学很少交流。
妈妈很苦恼,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孩子。对于孩子现在的表现和状态也很窝火,有时候也会对孩子发脾气,觉得孩子不能理解爸爸妈妈为她付出的一切。
从这位妈妈的描述中我们似乎可以想象:一个伤心的,不快乐的,天天愁眉不展好像被全世界遗弃的小女孩儿的样子。
在刚刚快一岁,想要通过妈妈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和妈妈以外的其他人建立连接,学习信任他人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妈妈离开了。
离开得那么突然,而且那么决绝。留下那个弱弱的,还需要有人保护的柔软的小生命,她该怎么活?谁会管她?她还能活下去吗?
对于这个小生命而言,她真的不知道。只是她体会到被抛弃的恐惧和害怕,对自己这个生命能否活下去的根深蒂固的恐慌。
于是她需要重新和不知道是谁的人重新一点点建立关系。而对于还没有一岁的她,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被动。她需要被其他人重新看到,重新关心和照顾。而那个曾经熟悉的一切突然崩塌,毫无征兆。
或许,妈妈会说我们也是为生计所迫,我们也要赚钱才能养活她,我们也要……可能会有很多很多的理由。只是,这个弱弱的小生命她不懂,她也没办法理解。
她内在去感受的,只能是自身是否能存活的基本需求。那个在她弱小的心里造成的伤让她从此胆小怯懦,害怕敏感。这就是说,当外界开始有了条件反射,一个人就开始有了心理意识。
显然,妈妈和孩子的安全依恋关系没有建立,直接的影响就是孩子极度的没有安全感。在接下来面对外界一切的时候敏感脆弱。
在孩子两三岁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的时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争取(哭闹)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显然她又一次失望。于是那个受伤的地方,又要用一层壳去包裹它,直到结上痂子,完全封闭这种情感的链接。
接下来她开始寻找可以依赖的,能够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对象——奶奶。然后也会把所有的情感投入到奶奶身上,开始习惯与奶奶建立关系来确定自己的安全。
要知道,未成年的孩子们对于养育他的对象会有无条件的依从,因为他们需要从这种关系里保全自己的生命。
所以父母们应该了解,孩子对于你们认为开玩笑的话(不要你了),或者生气时的举动(关在门外)等等的行为,是有多么恐惧的体验了。
孩子六七岁刚好到了自我意识启动的时期,妈妈突然回来,并把孩子带离了她从小到大生长的环境,周围的一切,人事物全部跟以前不一样了,那种来到陌生世界里的一切激发了她小时候曾经经历的离别。
那种恐惧,害怕,担心又一次侵袭到孩子的内心。她不敢说,也不敢想,不敢去面对周围的一切。妈妈眼里一切的美好,在她感觉都那么陌生,甚至她不知道接下来会面对什么,发生什么。
因为此时的妈妈这个人对于她都是那么的不熟悉。唯有那个从奶奶那儿拿来的布娃娃,才能让她稍微感觉到一丝安全。
孩子的这一切心声,妈妈一无所知。妈妈只是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指责孩子不懂事,不跟自己说话,看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当然,如果妈妈没有学习过,没有了解过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她就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她就没有办法走进孩子的内心。那也就无法弥合跟孩子的亲子关系。
就算她再爱孩子,孩子也无法感觉到。因为她爱孩子的方式并不能让孩子感受到那是爱。
面对这样一个留守老家长大的孩子,妈妈除了要了解0—6岁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外。妈妈还需要从以下几点重新跟孩子建立亲子关系:
一,将爷爷奶奶接到孩子一起,让孩子依恋关系的对象陪伴孩子适应和熟悉新的环境;二,妈妈需要更多地介入到奶奶孩子一起的生活互动空间,从孩子对奶奶的依恋关系中过渡,重新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
三,对于安全依恋关系缺失的孩子,妈妈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做好较为长期的关系建立的准备。而不是一味地用个人的感受去主导和理解孩子。
毕竟是妈妈,毕竟妈妈是用尽全部的身心想要去爱孩子。所以也请相信,只要妈妈有耐心,能真正地理解和贴近孩子,就一定能重新找回属于父母和孩子的温暖家园。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2-02-24 08:16:13
2022-02-23 20:16:45
2022-02-23 20:15:56
2022-02-23 19:45:50
2022-02-23 18:45:50
2022-02-23 18:17:19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2-02-24 08:16:36
2022-02-23 20:17:08
2022-02-23 20:16:23
2022-02-23 19:45:52
2022-02-23 18:45:53
2022-02-23 18:16: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