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一声“妈妈”无悔守护

时间:2022-03-07 10:17:42来源:海南日报

文\海南日报记者 习霁鸿 张文君

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但一个词的发音却大体相似,那就是“妈妈”!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妈妈”,她们日复一日照顾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发挥自己所长带领孩子们认识大千世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她们是柔弱的女子,却毅然扛起了如山的责任,她们中有的有自己的子女,却愿意无私地分享爱。

海口社会福利院护理员何克芬:日夜守护孤残儿童

最近,45岁的海口市社会福利院护理员何克芬多了一件高兴事:患天使综合征的小娜娜终于能坐起来了。

2019年,就在何克芬进入海口市社会福利院工作后不久,当时不到1岁的小娜娜被父母遗弃在了福利院门口。

海口市社会福利院共有109个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和小娜娜一样患有疾病或身体残疾。从吃喝拉撒到游戏玩耍,许多孩子一天24小时需要有人照料。他们和福利院的护理员朝夕相处,管护理员叫“妈妈”。

小娜娜所在的班叫贝贝班,一共有29个孩子,这些孩子的年龄均不满6岁。何克芬是贝贝班的一名护理员。

“当护理员,干的是细活,必须要心细。”何克芬说,贝贝班的29个孩子有不同特点、不同需求,要照顾好他们不容易。就拿进食这件最寻常的事来说。班上有几个月大的,有两三岁的,有四五岁的,他们吃的食物都不一样:年纪小的要喝奶,个别消化不好的吃米糊,有些孩子挑食需要护理员喂蔬菜或水果,有些孩子只能吃面或面包。每次准备这些吃食,何克芬都得花不少时间。

值大夜班(0时至8时)时,何克芬经常一夜无眠。为了能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异常行为,后半夜,她总是和衣蜷缩在孩子们睡床旁的大鞋柜上,静静地观察,实在太困了就打个盹。考虑到孩子们年龄小且大部分患病,她每隔一小时起来查一次房,看看孩子们有没有尿床,检查孩子们有没有踢被子或用被子捂住头等。

提到小娜娜,何克芬回忆说,两年前,小娜娜只能躺着,就连给她喂饭,也只能抱着喂。而现在小娜娜已经大不一样了——在护理员们的精心照料下,曾经像瓷娃娃一样脆弱的她慢慢长大,身体状况也变好了。

最近两三个月,小娜娜已经可以坐起来了。虽然还不能发出声音,但每次看到何克芬,她都会在推车里手舞足蹈,冲着“妈妈”笑。

“盼着她以后能说话、能走路。”何克芬笑着说,眼神里透出浓浓的爱意。

东方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师贾小娟:用艺术点亮童心

今年27岁的贾小娟是东方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师,她发挥所长,用音乐和舞蹈打开特殊儿童的心灵窗户,每天和孩子们学在一起、玩在一起,用爱托起学生的一片天。

贾小娟2018年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同年9月进入东方市特殊教育学校任音乐教师,是该校培智班四年级、五年级的音乐老师。

“音乐可以激发特殊儿童的情感共鸣,是特殊儿童与外界交流的媒介。”贾小娟不仅在课堂上教孩子们唱歌,还善于用音乐这味“药”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治疗。

培智班四年级的学生符海平曾经是个不愿与人接触的小孩。每次上音乐课,他都不去音乐教室,而是一个人待着。贾小娟打听了解符海平的兴趣爱好,通过给他买玩具、陪他看动画片等方式接近他,和他交朋友。符海平回到音乐课堂后,贾小娟总是给予他更多的关注,经常鼓励他上台演唱歌曲。

“给他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增强他的自信心。”贾小娟介绍,如今符海平不仅变得活跃了,还成了音乐课的“小班长”,主动帮助她维持课堂纪律。

贾小娟吃住在校,课余时间经常带着学生玩,和学生谈心。她发现不少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跳舞、踢球等。2019年,她牵头组建了校舞蹈队,从启聪班挑选10名对舞蹈感兴趣的聋哑儿童作为首批队员,义务当起了舞蹈老师。同一个舞蹈动作,教普通儿童大概需要教3遍,教聋哑儿童,至少需要教30遍。为了让孩子们学有所获,贾小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学艺这方面,特殊儿童不应该被‘特殊对待’,我想让他们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能。”她说。

启聪班五年级的学生林壮英是校舞蹈队队员,刚开始她的腿无法完全打开。在贾小娟的耐心指导下,她刻苦训练,如今已经能自如地劈叉,成了舞蹈队的骨干。在2022年校元旦晚会上,林壮英作为领舞,带着其他队员完成了一整套动作,这些聋哑儿童的惊人表现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孩子们身上的变化,我看在眼里。”贾小娟说,选择了特教行业,就选择了付出与坚守。

海口市危重新生儿护理抢救中心护士吴玉红:危重患儿的“临时妈妈”

和科室所有护士一样,无论春夏秋冬,吴玉红的手总是在脱皮。

45岁的吴玉红是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即海口市危重新生儿护理抢救中心)的一名护士。自1997年成为一名护士以来,她一直坚守在新生儿护理的岗位上。护理抢救中心收治的大多为早产儿,以及出生后病情危重需要抢救的新生儿。这些宝宝最容易感染也最怕感染,所以护士们每次进入病房前,都要反复对双手进行消毒。这也是她们手脱皮的原因。

足月出生的新生儿体重大多在2.5公斤到4公斤之间,而25周到26周出生的早产儿体重大多不到2公斤。“早产儿一般只有成人手掌大小,我一只手就能托起来。”吴玉红摊开手掌说。

护理抢救中心的病房为无陪护病房,护士们实际上扮演着新生儿“临时妈妈”的角色。喂奶、换尿不湿、洗澡、翻身、拍背……护士们给予新生儿母亲般的关爱。

近日,记者到医院采访时,吴玉红正熟练地为早12床的宝宝翻身。熟睡的宝宝未睁开眼,却下意识地做出了一个吸吮的动作。吴玉红心里一阵窃喜——这个早产宝宝开始有吸吮的能力了。

吴玉红介绍,这个宝宝1月18日住进护理抢救中心,那时他的体重只有1公斤,现在已经长到1.5公斤了。除了日常护理,她还会用奶嘴训练宝宝们吸吮,“能够自主吸吮,他们出院后才能自己吃奶。”

在护理抢救中心照顾新生儿是精细活。以喂奶为例,少于34周出生的新生儿,其吸吮和吞咽功能都不健全,需要护士每隔几小时喂一次奶,喂奶时还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一口奶可能就要了宝宝的命,所以必须很细心。”吴玉红说。

早产儿住进护理抢救中心,需要不断“闯关”,达到多项标准才能出院,比如体重达2公斤以上、可以自己吃奶、体温较为稳定等。

吴玉红指了指眼前的一个暖箱说:“今年1月,住在这里的一个早产儿出院了,那个孩子在这儿住了101天。我们回访时,宝宝妈妈说宝宝在家一切都好。”

“我愿意陪着宝宝们一关一关地过。每关都顺利通过了,他们就能出院回家了。”吴玉红搓着粗糙的双手,眼角带笑。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